爱是属于灵魂的
“你若有情,便请爱我;你若无情,便请离去。”在空间里,见到一个相亲女孩留下这样的话语,不由感慨万分。总觉得,这样的爱,好像不在心里。
于是,想写点什么,当然先得琢磨个名字。开初是“爱是什么”,好像不贴切,又想叫“爱的真谛”,最后觉得只有加上“灵魂”二字,才能反映我要表达的意思。
记得有人说过,每个执笔书写爱与灵魂的人,都是上帝的宠儿。或许这就是我每次提起心笔,意味深长写文的缘故,好想在爱的文字里宠爱自己一次。
一直都想弄明白,爱,究竟是何方神圣。是陆游与唐婉的伤感与无奈?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赤诚?还是牛郎与织女在银河两边的凝视?觉得这些都是表象,并不反映爱的本真。万能的主说,爱是人类社会乃至整个生命的永恒主题。因此,不能掺杂世俗的东西,这样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恒,并寄托于我们人类的灵魂。
上面这段话,如果听起来有点绕,那我再说简单一些:真正的爱,应该是心的感觉,是触及灵魂的东西。这样的爱,必定是自然随意的两情相悦,是指向美好的;这样的爱,必定是两颗心灵的息息相通,哪怕走过世事的荒凉,依旧温润。
在这个充满欲望的时代,耳闻目染了许多爱的故事,有悲的,也有喜的。有朋友十分感概说,这是一个情爱泛滥的时代,很难寻得真心。我直白的告诉他,这个时代,真正泛滥的其实不是情爱,而是某种欲,与情与爱都没有什么关系。
一直喜欢读《简爱》。记得,当简爱为罗彻斯特弹奏一段象征她性格的钢琴曲时,罗彻斯特被感动得落泪。他不明白,她这样一个穷苦的孤儿,哪來这样的深沉?简爱自傲地告诉他说:“它來自我的灵魂”。后来,罗彻斯特因遭遇火灾变得一无所有,身体被烧成残疾而且双目失明,但简爱却对他依然终身相伴,不离不弃。他们的这种爱,应该就是属于灵魂的,和地位、年龄、财富都没有任何关系。
曾经看过一部日本电影《情书》,印象也十分深刻。一个女子站在雪地里,呼唤已在天国的恋人:“你还好吗——”声声响彻大地。她让我觉得,所有真实的爱,最终都是和一切盛大无关的。它也许仅仅就是白雪皑皑群山中一次泪流满面的问候:“你还好吗?我想你!”它让人真切感悟到:生命可以终结,爱却不会!
金岳霖终身未娶,一直默默地痴恋着林徽因,与她心灵相通,灵魂共语。林徽因死后,他将“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挽联送与逝去的她,没有一个爱字,却是真真正正爱了一辈子。这样的爱,也应该是灵魂深处的。
林徽因去世很多年后,金岳霖有一天请朋友们吃饭,大家都不清楚他为何请客,问其原因,他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他就是这样深爱着林徽因,用他的一生守望着这份永恒的爱情。这份爱,没有震天撼地,没有惊心动魄,却深入骨髓、浸驻灵魂。
现在的网恋和电视相亲,的确也架起了许多美丽的梦幻之旅,可当梦幻结束的时候,却往往留下一地伤情。我觉得,世间有些东西问佛,佛也说不清楚。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虔诚的问一问自己的内心,问一问自己的修为。
现在许多人,在寻找自己的伴侣时,带着想象,带着希望,带着上一代人给定的目标,结果往往不遂人意。因为他们自己就不是真实的自己,因为天地不归你所有,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样高贵,你不存在任何优势去选择任何一个人作为生命的伴侣。
其实,真正的爱,不是去选择。只有善待遇到的知音,懂得如何珍惜彼此,这样,爱才可以发生;这样,在老去的光阴里,方能记得那场关于春天的约定。
爱,有关风月,但更多是灵魂的救赎,生命的担承。归根结底,尘世中,最美的爱,其实都是灵魂深处的东西。当一个人拨动了心灵那根弦,你就会不离不弃,那些夜深人静处独自的冥想,便是一颗心在为爱修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