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地喜欢宋词
窗外,是春日芳菲的季节,草长莺飞,景色撩人。午后,沏上一杯绿茶,在香气氤氲中翻开一卷宋词,沿着千年文化的韵脚,解读着过往的岁月。
闲时,总喜欢遥望窗外,聆听季节的声音,看落红随风卷来卷去。也喜欢在梧桐树下,在细雨翩飞中轻念:“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自幼喜爱古典文学,尤其喜欢宋词。十一二岁时,懵懂地读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便恋上了一位叫李清照的女子。她的诗词,婉转含蓄,那个年纪的我,根本不能完全领悟或懂得,但却有一种簇眉惊心的欢喜。
依稀记得,当时很喜欢李清照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每次读它,都像找到了清幽之地,令我心旷神怡。光阴和记忆,不知不觉来了又去,虽是无情,却留下一份懂得,记录着我与宋词的约定。
的确,年轻时的许多东西,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随岁月远去,却单单留下了宋词。只要读到它,不管什么阴晴圆缺,什么宦海浮沉,都能让我的世界洒满阳光,花香满地。
文学本是有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都说字里乾坤大,四季日月长,觉得有些道理。也正因于此,自古以来的人们,便对文字和诗词有了一种隽永般的深情。
千年的诗与词,相比起来,词好像更显多情一些。因此,闲暇时、无奈时、烦躁时,我都喜欢读点宋词,用以滋润我的心田,剥离我的浅薄,涤荡我的凡俗。也会让我在“长烟落日”中感念眷眷的思乡之情,让我在“落红满径”里感伤匆匆的秋风流景,让我在“寂寞沙洲”里哀叹人间世俗的凄零,让我在“金戈铁马”里赞叹气吞山河的豪情。
宋词,总这样带给我享受,还有感叹,还有憧憬。也因此,多年来便收集了很多宋词作品,占据了家中书架的许多位置。不时翻翻那些包装或古典或现代、封面或淡雅或深沉的诗册,总能有一些感悟,引我遐思。有时候,也想独驾一叶兰舟,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也想酒醒晨起,揉眼四望,看看窗外的绿肥红瘦;也想迎着山头斜阳,行走在沙湖道中,淋一场春雨,感受一蓑烟雨任平生……
喜欢宋词,当然少不了要读苏东坡,喜欢这个举杯邀明月的人。作为一代文豪,他的文学造诣着实令人望尘莫及。他的赤壁怀古,开豪放雄浑之先河,使宋词上升到可以和诗歌相媲美。料峭春风,萧瑟风雨,他浅笑着低唱一蓑烟雨任平生。茫茫原野,锦帽貂裘,他吼出了西北望,射天狼。平生快意,不过如此。然他也有儿女情长的一面,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他,又极像金庸笔下侠骨柔肠的剑客。
喜欢宋词,当然也喜欢读李煜的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常恨水长东。”每次读到它,我都会在婉约中有种说不出的疼,还有一种诉不完杨柳岸边、晓风残月的柔情。
霏霏细雨,可以荡涤俗世的虚华;习习请风,可以拂去岁月的浮尘。人生旅程中,我也一直在宋词中思索,在宋词中沉浮,与宋词悲喜同行。总觉得,读宋词犹如读人生,慢慢便看清了“也无风雨也无晴”。从苏轼那里,我懂得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哲理;
在陆游那里,我明白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坚持;读李清照,我体会到了载不动许多愁的酸楚;品辛弃疾,我体会了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惊喜。
身边的朋友和公司的同事,没有多少人喜欢宋词。所以面对明月,举起一杯浊酒,难免也有少许孤寂。一些熟悉的朋友,偶见我翻阅宋词时,多少也会有点好奇。也许,品味宋词,在别人看来是一种寂寥,但对我来说,却是格外的一种美丽。
褪去平凡生活的沉屑,古人的生活未必就比现代人高雅,可经过千年的沉淀,呈现给我们的总是意犹未尽的优美。所以,我就这样莫名地喜欢上了宋词,觉得它们在抑扬顿挫中,只用寥寥数语,便揽尽风花雪月,便把人生的爱恨情仇演绎得淋漓尽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