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一些事情
日子水样流淌,光阴却似剑一般穿行。
大红灯笼已经在许多商场的门楣上喜气洋洋的飘荡,给寒冷的冬日凭添了许多勃勃的生气。大街小巷里,邻里街坊间,随处都可听见“年”的脚步声。
对过年的感觉,那种欢呼雀跃的状态似乎已经很遥远。虽然每年仍然在“过年”,却少了年少时那种期盼与等待。
可是,“年”依然是一年的重要时段。父母盼了一年,就是图个团团圆圆;孩子望了一年,就是图个回家看看。所以,这年必须得过,要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过年。
此时,离过年没有几天了。触景生情,在回忆与期待中,在依稀的鞭炮声中,在拜年祝福声中,不由就想起了过年的一些事情——
岁月苍茫,人们一直在重复着相同的冷暖人生。春蒸秋尝,日子是一砖一瓦堆砌而成,到最后,许多人却找不到哪一堵城墙,属于自己。
于是,过年回家,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早已成为了人们的情感秘笈。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来时的路,回家的路,都不会因为时光的迁徙而变更。在岁月的长河里,生命都微小如沙砾,我们可以记住的,真的不多,唯有家在心里。
在电视中看见一些冒着寒冬骑摩托车回家的人,顿时感动不已。无论尘世如何纷杂,家是永远的港湾,闯过寒风,家就到了,年也就在父母的笑容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这首脍炙人口的《元日》诗,充分描绘了一幅辞旧迎新的画图。
前些年,烟花爆竹遭遇了“禁放令”,“年”也顿时显得有些冷清。当然,禁放也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但倒洗澡水也不能倒掉盆中的孩子,千年民俗岂能一禁了之。如今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又还了百姓一个红红火火的除夕,的确可以称为善举。

自八十年代初期,除夕就有了《春节联欢晚会》。团圆的人们,在觥筹交错声中,看看春晚,拉拉家常,已是最稀松平常的事。可是,走过三十年的春晚,经历诸多腕级人物的打造后,如今实在已很难超越。无容置疑,每年春晚都是既有熊掌也有鱼,也曾有许多优秀节目让我们激动和回味。要为十几亿人做一道共享的大餐,毕竟众口难调,确实不易。
我其实很钟爱春晚,在“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的除夕,看春晚已是一个不解的情结。春晚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艺术的欣赏、视觉的冲击,更多的是温馨亲情的沉醉。
拜年,也是春节传统习俗的重头戏,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从最初的登门揖手,到书信贺卡拜年,再到电话呼机拜年,如今又流行手机短信拜年、电子贺卡拜年、微信视频拜年等等。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国的拜年习俗也在消亡与新生中渐变渐行。
民俗也是一种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变,一些习俗自然而然地消失,也有一些时尚又逐渐被大众接受,为传统的节日增添了许多新的风景。当我们在埋怨“年味”变淡而遗憾时,是否也应该为民俗有了新的特色而感到欣慰。
夜色中的窗外,偶尔有烟花升腾,它们是那么灿烂、美丽。此时,已是万家灯火,那一扇扇幽窗下,又会有多少新的故事在重复着温柔的亲情。
快过年了,春天又来了,万物又将欣欣向荣。在岁月的长河中,虽有千帆过尽,我只想觅一叶小舟,在春风中荡漾,找寻新的自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