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周仁,舍我其谁?

标签:
转载 |
随着某长安名记一句盖棺定论的话:“她的周仁演的比叶少兰强多了”,华丽丽的青春版的秦腔《周仁回府》就这样结束了。一直到现在,我始终没弄明白到底比叶氏强在哪里?“舍我其谁”的豪言壮语确实令人可佩,但是金玉其外的表象终将掩饰不了败絮其内的本质。当1000年的秦腔只剩得在100年的剧场里靠卖唱腔而取悦于看客的时候,那么秦腔的灭亡之路已经指日可待了。
明,嘉靖37年给胡秀丽英立了碑,海报上的故事确是从嘉靖45年开始的。时空的穿越,迷蒙了看客的双眼。
坤生的出场就弩着劲,带着舍妻全义的预示从头一直端到尾,始终没有松弛下来。包括研究院小梅花团在内,这个戏我看过四个版本,今天的所谓易俗社青春版最为下品。从上到下并没有体现“一棵菜”的精神,龙套在台上交头接耳,角儿无工架无扮相无人物,可谓“三无”。
无工架,是坤生的通病与大忌,走假抢背也能换来掌声?“哭墓”的甩发如果不是及时勒住,结果必是缠的满脸满脖子的甩发;脚底下乱,无章法。
无扮相,并不是说扮的不清秀,这点上是坤生的优势;而是无表情,任剧情的风起云涌始终一脸的死相。梗脖子更是大忌,从头端到尾。
无人物,活生生地把周仁演绎成了小人。面对老婆提出“李代桃僵”的计策,情绪丝毫没有转化便把自己的老婆拱手送给敌人;面对“刺杀旦”的英勇刺杀,脸上依旧波澜不惊,任风起云涌,我自淡然处之。
“三无”过后,剩下的只有嗓子了。末场的“哭墓”唱腔确实感人,剧场效果非常好。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唱腔感染着每一个人。坤生的嗓子确实“舍我其谁”,剧场角落里领掌的“托儿”更是为此捧足了输赢。从爱琴老师的背后,我看到了她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