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听关中二黄声


标签:
汉调二黄南阳关大净朱仁海关中派鸣盛社 |
分类: 荒腔走板 |
朱仁海师傅并不是唱须生的,他为我们唱起了一段关中二黄,朿老师说他有50年没有听到了。这段《南阳关》,也勾起了我们的许多话题。
朱仁海今年66岁,安康人,1959年的时候进入陕西省艺术学校,跟随二黄名宿刘鸣祥先生学习大净,与后来做了戏曲研究工作的朿文寿是同门师兄弟。1964年朱仁海回到安康汉剧班,第二年遂改行从事其他工作,但经过一番奔波,几乎长年没有固定的职业,后来还摆地摊做生意。现在,退了休后,仍又热衷起从小就开始学习的二黄来。这似乎又成了一件好事,由于他很早出了剧团,所以他记得很多以前的没有动的东西。朱仁海唱的大净,可真应了人们常说的秦腔“慷慨激昂”、“热耳酸心”,粗犷豪放,率性本真。
《南阳关》一折,伍云召的这段西皮导板,是须生行常唱的戏。他自称是洛镇派,而实际上是关中一派的余脉。从前,陕二黄沿蓝关道进入江汉流域的途中,商洛是必须要经过的道路,所谓“洛镇”,就是商洛、镇安,也就是今天的商洛地区几个县。二黄在这里仍保持着关中一派的底气和特色,许多被打散的关中籍二黄演员后来大多流落于此地。这个地方,在清末民初时出过两位最有名最显赫的演员赵安子和吴宝卿,一个须生,一个乾旦,曾经进宫为慈禧太后演出过,这是有文献记载的事情,不为虚说。有好多事像传说,但这件事,没有问题。安吴寡妇的戏班,就是以他俩为主,名震关中。辛亥年,西安首义之后,张凤翙创办西安最大规模的戏班鸣盛社,延请他们俩为教习,功莫大焉。山鸣岐就是这一科班的代表人物,户县人。
朱师傅说他在省艺校作学生拉大幕时,听山鸣岐先生唱的这段,他就记下了,一直记到现在,虽然中间忘了几段词,可是他到底还唱出了关中一派的味,难怪朿老师感慨万端,一定要我把这段录下来。
朱师傅说西安不是有二黄会吗,怎么会没人唱呢?他那里知道,自他们这班人员被安排回安康后,南院门的西安二黄会也就烟消云散了。
可惜的是,关中派的弦子也没有人会拉了。早上,已没有一个固定活动地的票友们只好每天都在汉江边吹拉弹唱,朱师傅说,只好给你们干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