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华山老腔》一书出版发行而发言

(2009-02-16 18:33:10)
标签:

白鹿原

皮影

华山老腔

梆子

白毛

杨甫勋

分类: 荒腔走板

为《华山老腔》一书出版发行而发言

发言稿:

我迟到了,实在不好意思,在这里先向大家道歉,再就是向杨老师表示祝贺。

我接触老腔,大约是四年前,我们要为渭南地区拍一个系列的民间文化的片子,我就很随机地抽到了华阴,当时见了文化局的人(今天他们都成了我的好朋友),他们介绍说“老腔”是如何的“老”,比梆子还老,在汉代已有,……但是这些话,我都不信,它也仅仅是一个“民间说法”。因为我知道一点点戏曲史,我们中国的戏,时间上限不会更早于宋金,更不要说“梆子”一路,以明代中后期作为形成期尚能说得过去。见我如此态度,局长就找来杨老师,我到了他家中。去了以后,我很惊讶!我震惊的有两个:一个是杨老师有一个厚厚的本子,全是手写,搞的就是关于老腔的起源、音乐的搜集和归纳研究,并且附了很多黑白照片,那一看就是七八十年代用老的相机拍的,看到这些影像,对于我来说,太震惊,也太兴奋,他做的那么有系统有条理!所以,老腔大有来头。今天,这个本子就变成了这本厚厚的书;

另一个是,杨老师把我领另外一间里屋,有一排书架,那上面竟然全是录音带,密密麻麻,就是那种老的盒式的,太令人震惊了。以后我来他家,都要去瞻仰这些磁带一番。录的是白毛这一代甚至上一代老腔演员的唱腔,我心里想这些带子,一定是价值连城了。如果这些盒带也能一起出版多好呀,因为说到底,戏就是要听的。我希望有志之士把它转化成光盘,就像他的那些手写本成了书,这些录音带也该变成出版物,让更多的人见到、听到。

我就是在杨老师这里,了解到了老腔,我今天来,就是为了表达我的感谢!

杨老师可以说以自己一生的精力来做这个事,我很感动。我觉得我们的民间总有这样的人,总有一种力量促使他们毫不怨言地去做。

不管是老腔借《白鹿原》名闻天下还是《白鹿原》因老腔而成功,总之,老腔、《白鹿原》这两件事我有幸参与其中,算是一个见证。其实,它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模式,就是搭上了一个最高的平台。昨晚白毛还给我打电话,说他们明天要来西安演出,这形势多好。

杨老师为了出这个书,去年一年不知跑西安来多少回,我见了几次,可是也帮不上什么忙,就是跑跑腿,我们经常交流,等于我从他这里也掌握了一个角度,包括后来我自己跑了省内许多的小戏,总算有了自己的一点认识,所以,我今天无论如何都要来,表达我的感谢。

(根据录音整理,本人已经看过)

 

附:华山网报道

《华山老腔》出版发行通报会昨举行

(通讯员:王琳)昨日,由我市皮影协会副主席杨甫勋编著的《华山老腔》一书在临渭区文化局举行了出版发行通报会。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专家、河北师大教授魏力群,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省戏曲音乐学会会长许德宝,中国文联出版社社长总编、陕西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姜德华等知名学者和来自省、市十多家媒体参加了此次通报会。
    华阴老腔系明末清初,以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皮影戏曲剧种。其声腔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2006年5月20号,华阴老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华山老腔》一书作为目前配合老腔的唯一一部权威工具书,音、谱、图、文并茂的介绍了华阴老腔源起、音乐构成、乐器组合、曲牌、唱腔等特点,并详细介绍了华阴老腔一些几近失传的古谱和一些对华阴老腔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艺人、班社等。《华山老腔》一书在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填补了老腔没有专著的空白,同时也对老腔艺术培训提供了资料参考。

 

参看另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7a57901008scj.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