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华山老腔》一书出版发行而发言

标签:
白鹿原皮影华山老腔梆子白毛杨甫勋 |
分类: 荒腔走板 |
发言稿:
我迟到了,实在不好意思,在这里先向大家道歉,再就是向杨老师表示祝贺。
我接触老腔,大约是四年前,我们要为渭南地区拍一个系列的民间文化的片子,我就很随机地抽到了华阴,当时见了文化局的人(今天他们都成了我的好朋友),他们介绍说“老腔”是如何的“老”,比梆子还老,在汉代已有,……但是这些话,我都不信,它也仅仅是一个“民间说法”。因为我知道一点点戏曲史,我们中国的戏,时间上限不会更早于宋金,更不要说“梆子”一路,以明代中后期作为形成期尚能说得过去。见我如此态度,局长就找来杨老师,我到了他家中。去了以后,我很惊讶!我震惊的有两个:一个是杨老师有一个厚厚的本子,全是手写,搞的就是关于老腔的起源、音乐的搜集和归纳研究,并且附了很多黑白照片,那一看就是七八十年代用老的相机拍的,看到这些影像,对于我来说,太震惊,也太兴奋,他做的那么有系统有条理!所以,老腔大有来头。今天,这个本子就变成了这本厚厚的书;
另一个是,杨老师把我领另外一间里屋,有一排书架,那上面竟然全是录音带,密密麻麻,就是那种老的盒式的,太令人震惊了。以后我来他家,都要去瞻仰这些磁带一番。录的是白毛这一代甚至上一代老腔演员的唱腔,我心里想这些带子,一定是价值连城了。如果这些盒带也能一起出版多好呀,因为说到底,戏就是要听的。我希望有志之士把它转化成光盘,就像他的那些手写本成了书,这些录音带也该变成出版物,让更多的人见到、听到。
我就是在杨老师这里,了解到了老腔,我今天来,就是为了表达我的感谢!
杨老师可以说以自己一生的精力来做这个事,我很感动。我觉得我们的民间总有这样的人,总有一种力量促使他们毫不怨言地去做。
不管是老腔借《白鹿原》名闻天下还是《白鹿原》因老腔而成功,总之,老腔、《白鹿原》这两件事我有幸参与其中,算是一个见证。其实,它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模式,就是搭上了一个最高的平台。昨晚白毛还给我打电话,说他们明天要来西安演出,这形势多好。
杨老师为了出这个书,去年一年不知跑西安来多少回,我见了几次,可是也帮不上什么忙,就是跑跑腿,我们经常交流,等于我从他这里也掌握了一个角度,包括后来我自己跑了省内许多的小戏,总算有了自己的一点认识,所以,我今天无论如何都要来,表达我的感谢。
(根据录音整理,本人已经看过)
附:华山网报道
《华山老腔》出版发行通报会昨举行
(通讯员:王琳)昨日,由我市皮影协会副主席杨甫勋编著的《华山老腔》一书在临渭区文化局举行了出版发行通报会。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专家、河北师大教授魏力群,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省戏曲音乐学会会长许德宝,中国文联出版社社长总编、陕西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姜德华等知名学者和来自省、市十多家媒体参加了此次通报会。
参看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