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水声声地去了(视频)

(2009-02-17 17:54:32)
标签:

江树业

西皮

二黄

安康

襄阳腔

下调

京剧

齐如山

分类: 散文随笔

江水声声地去了(视频)

2007年3月采访时的江树业先生

江水声声地去了(视频)

年轻时期的江树业,正在作曲 

早晨,天气阴,从汉江大堤上漫步下来,朿文寿老师遇见一位熟人,言语间说起“树业走了”,唏嘘不已,我在一旁很惊疑。朿老师对我证实说,是江树业去世了,腊月间的事。

而现在是正月,花仍未发,才一月有余,他没有度过这个冬。这个冬天干旱无雪,江水也枯如枝桠,沙洲若隐若现。我离开安康城的时候,江水突然涨满了,说是因为天气连续的阴冷,要落雨的样子,所以大坝那边就开闸放水,怕把瀛湖溢了。

江水满了,声声地在走,我在窗口看了一阵。水面宽阔,却出奇地平静无声,它走了许多的路,或是疲惫着。水冲到岸边,是有些低低的声音。两岸有多少里路长,那声音就低沉地撞击有多长,流到下游去了。

在我前一年见到汉剧团的老人中,江先生话说得最少,我还惦记着再来时,把有些问题再问起,但现在是永远都不可能了。朿老师更是深切地引以为遗憾,他原答应过给江树业弄到一笔钱,让他再去湖北江西考察一番“襄阳腔”,也都不可能了。

这是一个关键的结,以江先生数十年深谙汉调之功力,不难对这个“死结”做一突破,如果真如他所见到、听到的那样,“襄阳腔”其实并不存在,或者它其实就是“汉调西皮”,那么根本的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毫无疑义地拨开“京剧”主要声腔源地的问题。戏曲音乐界,多以“西皮”“二黄”为两个分离的实体存在,只是在襄阳这个地方才结合一起,从而有后世“皮黄”之煌煌大成。其实不然,在襄阳以西的陕南(齐如山所谓“汉南”一带),皮黄早为一体,即当地有上调、下调或上把、下把之称,野老、农夫、妇人、孺子,一张嘴都是,渊源流长。可是,这个“结”的解开,要随着江先生的逝去而一再推后了。

现在,我重新翻开录像看,其时他的身体就不妙,不住地咳嗽。熟悉他的人给我讲道,江先生年轻时就沉疴缠身,后三十年竟是多活过来的。那一次,我们交流时,谁也没想到很无意的一句话,竟一语成谶。他说他很担心,年轻人学汉剧音乐的已经很少了,他愿意教,跟他学的年轻人可一定要珍惜机会,“我老了,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从床上起来。”

而他真正走的时候,就是前一天晚上,在外面和人吃过饭,然后回家休息,天明时分,家里人再叫他起床时,体温已渐渐凉下去。

 

视频节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