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喜,京戏,Jing
(2008-11-23 23:45:53)
标签:
京戏jing调演票友京剧程派陕西 |
分类: 荒腔走板 |
把“京戏”翻译成“Beijing Opera”现在看来是可以讨论的,至少我已经不这样认为了。我觉得译成Jingju更叫人舒服。
下午,我和一楠进场看陕西省第二届京剧调演时,就热烈地说着这个话题。我以为叫成Jing太响亮,太有意思了,在网络上诸位也习用ing这个词缀表达一种“进行时态”,我觉得写成Jing,就是现在我们京戏的状态,更是陕西京戏的状态。当然,我还想再用一个“惊喜”表达自己一番愉快的心情。
青年国剧社薛君告知我,在西安有如许众多的票房、票友演出,当时我一楞,竟然这么多?没有想到!京剧在陕西还依然如是!而当下午,我再看到戏单上居然还印着来自榆林、汉中、安康、宝鸡等等这么远、这么多地方来的票友参加调演时,一股脑地觉得ing得很。
我一直反感那种把自己装成接受了“现代化”的一帮子人,居高临下,眉头一皱,言必“消亡”、“抢救”的衮衮诸君,我以为他们傻得天真。不知都是受了谁的感染,竟如此忧国忧民。
从午后两点直演到夜色降临,仿佛不是结尾而是开始。看看窗外,灯火四起,那种久违的溢于夜幕中的剧场气氛,才从心底涌出!就想到遥远的乡场,四野的星子闪闪烁烁,被夜幕包裹的人群因为舞台上的豁然畅亮而从此拉开一道生之窄门,那积聚已久的性情得以释放、穿过那个通道。我知道,我的朴厚的国家有着最华丽轻快的戏剧,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形塑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艺术人生。——我的意思是说,我们老中国的生活状态就是一种无以伦比的艺术。
我喜欢他们的演出。
当然,因为开演前官员的罗唣,使剧场显得乱哄哄,像个集市,但若要怪罪,你就怪这些个居高临下、爱开会、爱讲话的将来写进历史中永远评价不高的中下层官吏。
如果以统计来说,这次的陕西京戏调演,老戏(传统戏)占压倒性优势,样板戏仅两三段——这就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秦腔汇演的情况还要好(秦腔一满子洪湖水)。难怪京剧团的团副也奉命以号令的形式说希望下届多一些现代戏;生多于旦,几无净,且老生、小生都有可说的几位,旦中,荀、程竟多于梅。较可叹者,“尚”曾作为陕西京剧的主要阵地,现在唱的人却那么少!
虽然,在这里登台亮相,颇不容易,也值得尊重,可是野路子居多,使人不能入戏。
等到青年国剧社的唱,真是一阵清风,我说他们是一种很纯正戏路,这可视作他们对京剧艺术的尊重,他们努力“咬”出正确的“四声”时,我会心一笑。可是对于舞台,他们可就有点不在行了,当然也不可以身段、台步要求。所谓“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当动作成为小品、生活态后,就好像看一盘磁带正常的走突然变成快走。或是他们表现出对于京戏的过于尊重而显得拘谨,要知道,艺术就是在尊重里表达尽性。从前,写《浮躁》时期的贾平凹常常引用一句话叫“艺术诞生于约束,死于自由!”这是何等的淋漓洒脱!
《六月雪》,算是我看李睿的第二场戏了,我老琢磨,他的程腔,究竟是怎么发出“鬼音”的?幽咽、干净,可我怎么就学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