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焦海民
焦海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907
  • 关注人气:1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年海霞画展留语

(2008-11-20 21:45:08)
标签:

芥子园

轮扁

张大千

叙事性

何海霞

陕南

分类: 散文随笔

百年海霞画展留语

东山魁夷的画

 百年海霞画展留语

何海霞的画

 

118日星期六,连阴天。送孩子学英语,经过书院门,见百年海霞画展,把孩子送进去后,要等数小时再接,于是利用这中间的时间,进“海霞天地”去作浏览,留下数言,言不尽意,归来家中又扩充之。

人皆尽言海霞自进京以后画风有一大变,其实不然,吾以此次观之,其1960年代有一幅陕南山水的题词可证,词曰:

“古人云,人尚清明画贵糊涂,余从事绘画多年来不解此意。五八年有陕南之行,在大自然中所见,若隐若现,迷离中,气象万千,画境即在。七O年检得……范九老兄……”(画名不记,在最里间一个角落的玻璃柜台里,手机拍得看不清楚,故省略号先顶着,他日再去抄得。)

从画上可知,这时他年过花甲,才道出平素所见的一个“硬道理”——画贵糊涂。

这种“糊涂”的景象,若在秦岭南山中走过,自有体会,二OO四年我自己一次雨中之行也亲眼所见。

可是,这是画的山景,那么平地的情景又是如何呢?而确实,山好画,平平的地如田野就难画,也不会有高格。所以中国画只是石、峰、烟、云,进入境界。

我想较真地问,平地入画该是怎样的?

譬如,平野雨后如洗,眼前一幕如何入画?总不能说成那是西画才能画的吧!但它若画出来,实实在在又和古画之高格、境味不能相融(相融也者,唯园林一角及添加些想象之景可也)。平远、深远诸法似无法运用。

读沈从文致妻张兆和一封家书,不料亦看到类似的意见:

“从窗口外望,景界虽十分开阔,并且绿树如云,大几里连成一片,经常且有火车过路,远处留下一起白烟,在空中慢慢扩散。当画景看倒极像赵松雪或赵大年南方烟雨景子画卷,细致而柔静,秀气清润。从绿云中高矗的烈士塔,和一枝白玉笔一般,介然独立,也不俗气。但目下一切存在却仿佛各自孤立,不相黏附,找不出什么彼此关联意义。”(《沈从文别集·龙朱集》第2页,岳麓书社199212月第1版)

“形”与“脱了形”,或者如霞老所云之“糊涂”,非得此番,而不能抵达至境也。

在何海霞九十年代的画中竟见到了这几幅意象氤氲,色彩且十分扩展的画,只有几幅小的。青、蓝浸淫,如梦如幻,墨、色相配,旁边多是淡墨再斜抹一大块。

以中国画论,自是高处。

可是,此色彩不由人想到日本东山魁夷的风景画,亦是这般情调(两形相较,或各不尽同)。细看画时,心想,何老不应受东山氏之影响。要命的是,回家来翻出那份进展门时给取的报纸,恰恰就绍介有霞老与东山魁夷的合影,惺惺相惜。

东方画意共同的地方,都朝一个方向而去,此言不假,然而此番境界,饶是日本人走前一步?

我想,由花甲的“糊涂”画论,中间一空,而之耄耋,始有此番“写我”之画,或是宿命。(后见网络上杨文凯先生《东山魁夷与林风眠》一文,不仅连连喟叹是“宿命”也。)

但纵其一生,抵达此番“轮扁”之功,却须积数十年之力(甚至苦力,如背得画谱“两三百种树林岩石”),若不经为张大千临画,进而法山水,庶难为。(我对他们中经长安画派,如画三峡、开山、铁路、烈士塔等一段亦另有看法,此乃将叙事性侵入古意,其功过不计,亦非本论。画终究要看是否有味为上,以钟嵘诗品而论,长安画派终非上品),至陕南途中始有上述话语逸出,直至最后老境。

可是,细检作品,其实在长安期间,亦有此番试验,如几幅七、八十年代的画已露端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