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程砚秋与汉调二黄

(2008-11-05 21:33:30)
标签:

汉调二黄

杜建德

京剧

程砚秋

西安

安康

分类: 荒腔走板

程砚秋与汉调二黄杜建德(已故)在1980年代接受采访时的留影。

 

今日,央视10开讲《程砚秋》,听之余,便想起先生与陕西、与秦腔的二三事来,但我这里先将杜建德的一篇回忆找出来,然后再细说程先生。

杜建德是安康唱汉调二黄很有名的角,男旦,艺名“杜玉华”,川北一带亦极有名。1950年代他带安康的二黄班子在西安南院门大众剧场演出。适逢程先生来陕调查戏剧,其实程先生是带着他的秋声社来西北兼演出的。当他看到了西安城里的二黄后,很是吃惊,从此也就展开了对秦腔历史的一个思考。程先生后来给杜建德题了一个词:“汉调之花”。据说安康发大水那年,这个字和很多材料都没有了。不过后来这四个字演变成“汉调之光”,成为一个宣传词,也是不错的。

当年,西安城里,二黄也是很兴盛,外人亦以秦腔视之,而实际上,它即是乾隆年间文献所云之秦腔矣。不过世易时移,现在连陕西人自己都不把它当秦腔看待了。说京剧源于秦腔,当此“秦腔”也,非现在的梆子秦腔。程先生依然谦恭,见了二黄的演员,直称“老前辈”,并不住地解释京剧来源于陕西二黄。那一年,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在西安带头搞二黄戏,即杜文中说的“西安二黄会会长”,也就是时任副省长的张凤翙。辛亥时,张为陕西大督军,武昌首义后,他在陕率先响应,开风气之先。张督军家里亦蓄养二黄班子,民国初立是年,他即成立新型戏剧班社——鸣盛社(专唱二黄),学员三百,蔚为壮观,竟比那时文人开创的易俗伶学社还早,规模还大。现西一路的易俗社剧场,当年即为二黄社的社产,1912年后才卖给易俗社。张社长军界沉浮,不成想也牵连到二黄社,那一拨人后四散而去,西安二黄的命运也就愈加沉沦,惜乎!

 

程砚秋与汉调二黄

——与程先生相处的日子里 

杜建德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先生,不但在表演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举世闻名、留传后世的程派艺术,而且特别注意收集、调查、研究京剧和地方剧种的情况,从剧本、唱腔音乐、舞台表演、各剧种的历史到艺人的生活等,都作了详细的调查了解。

解放后,程先生在杜颖陶秘书的陪同下,曾经两次到过我国西北。一九四九年十月底,程先生首途来陕,当时铁路还未全通,行程竟达十日之久。为了考察中国戏剧,他不顾旅途的艰辛险阻,亲临中国两大戏剧发源地之一的西北地区。这次赴西北,主要是为考察古老的秦腔与西安易俗社等戏剧表演团体。到西安进行座谈了解,还请人笔录了许多秦腔剧本。

一九五一年,程先生仍由他的秘书杜颖陶先生陪同,第二次到西北考察。九月底,程先生由甘肃省首府兰州乘飞机返回西安。这一消息由陕西省省长张凤翙亲自转告西安二黄会,二黄会的负责人对我说:“张省长说了,程砚秋先生今天由兰州回来,他要亲自到机场迎接,叫咱二黄会和杜玉华(我的艺名)一起去迎接。”大约是中午十一时半,我们同乘一辆小汽车到西郊机场。十二点飞机准时到达,程先生走下舷梯,只见他身穿一件半新半旧的棕色呢大衣,待人极为大方、谦和,和杜秘书一起与张省长等欢迎者一一握手。我们原以为他是“四大名旦”之一,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必定衣着讲究,很有派头,一般人难以接近。可是,通过这头一次接触,这些想法全都消除了。

一溜烟的小车和大轿车,径直由西郊将程先生送至东关住所。张省长等领导人陪同程先生进入东关住所,其他人纷纷乘车返回市里,我与二黄会的人也一起乘车返回马坊门。

第二天,程先生就与杜秘书一道亲临大众剧社,看望剧社的汉调二黄艺人。程先生衣着朴素,待人谦虚、和蔼。尤其是看望赵安子老先生时,情景更为感人。汉调二黄名宿赵老先生时年已八十余岁,两腿早已瘫痪,经常卧床不起。程先生就坐到赵老先生的床边,与赵老先生说话,问寒问暖。赵老先生八十高龄,饱经人间沧桑,深知人情冷暖。程先生的亲临,使赵老先生感动得热泪纵横。就在这次会见中,赵安子老先生还唱了汉调二黄戏《斩李广》中的一段唱腔,共唱了七十二个“再不能”,受到了程砚秋先生和其他陪同人员的热烈欢迎。后来,程砚秋先生还给赵老先生赠送了三百元,供他安度万年。

就在这一天,二黄会的人告诉我说程先生要来看戏。晚上,程先生在杜颖陶秘书的陪同下来到大众剧场,张凤翙省长、柯老(仲平)、封至模、柳青等文艺界名流出席陪同。他们都坐在第三排,一直看到演出结束,又与观众一起为演员热烈鼓掌,还一起上台接见了演员。

翌日,杜颖陶秘书又代表程先生专程来接我会面。程先生在住处(东关招待所)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还称我为老前辈(其实,我当时才三十余岁,而程先生已四十七岁了。程先生谦虚而诚恳地解释说:汉剧是京剧的老前辈,所以我把汉调二黄老艺人都称作老前辈),并详细地询问了陕南汉调二黄老艺人和桄桄子的历史和现状,以及二黄戏的演出情况、收入情况、从艺人员多少、艺人生活情况、能演多少本戏和折子戏等。还问及我个人演出情况,问哪些是我的拿手戏等,大约谈了两个多小时。

晚上,我在大众剧场继续演出《回娘屋》,程先生又亲临看戏。第二天还派小车接我到住处切磋技艺。程先生说:“我也演过这折戏。”并说:“汉调二黄是京剧的老祖宗,京剧就是由汉调发展而成的。所以要称汉调二黄艺人为老前辈。”又说:“看了你们的戏,很受感动。汉二黄和湖北的汉调颇不相同,和京剧反极相似。”……之后,又不厌其烦地给我说戏、作示范,累得满头大汗,连呢子大衣都脱了下来。程先生说:《回娘屋》这个戏,李月英是主角,重头戏都压在她身上。李月英是尚书之女,知书达理,是大家闺秀,要掌握一个“稳”字,演出中要“稳重、大方”。在使用眼神和动作方面,都要特别注意。例如李月英与其母正在喝酒,她的丈夫王玉林突然到来,这时候李月英内心非常矛盾和痛苦,但是,从外部表情上又不能让她的母亲觉察到。要使其母看不出来,怎么办?这时候,就要求掌握一个“稳”字,动作不能太大,眼睛看到王玉林到来时既有正视又有斜视,体现出惊奇中的不失稳重的神态来。李月英耽心其夫王玉林进来后会给其母说些什么,用动作表现易于让人觉察,只得用眼神来表现。当时,程先生为此作了示范动作,非常逼真,恰到好处。程先生热情地鼓励我说:“当一个演员起码的要求,就是要让观众听清你说的、唱的是什么。我看了你三场戏,表演大方,干净利落,没有小家碧玉之气,没有怪身段、怪东西,演的角儿也很相称。我也是演这一类角色的,你的演出有许多可取之处。”对剧中人物的感情变化,程先生体察入微,并善于结合人物性格和处境,通过合理的动作予以表现。程先生说:“李月英的表演,不需用什么大的动作,只在下轿、进门、跪拜和上轿时使用。像上轿时唱西皮摇板‘怕的是回王府娘呀儿又命……’,唱到这里,演员把后面的‘难逃’二字吞了(即作暂时停顿)。为什么?因为李月英的母亲在跟前,‘难逃’二字不能叫其母听到,女儿的灾难不能叫其母知晓。可是,又必须要让观众听清楚,只好暂时停顿,轻轻地唱出,然后在轿中甩一个胱袖。……”程先生这样的见解和处理多么精辟啊!

程先生还把我演过的《梅龙镇》中的李翠莲与《坐楼杀惜》中的阎惜姣作了比较分析。说李翠莲是酒家之女,她天真活泼、品质好,不同于阎惜姣。进而,又把李月英同李翠莲和阎惜姣逐一作了对比分析,提醒我千万不能将三者混为一谈,演成一个模式、一种性格角色。

稍事休息后,程先生又请我把《回娘屋》再从头至尾演了一次,然后逐一指点示范,直到我学会为止。

在西安,程先生连续三个晚上都到大众剧场看汉调二黄戏。最后一晚演毕后,程先生又与张凤翙省长一起上台接见演员。还邀请我到北京去演出。在西安总共逗留一星期后,程先生就回北京去了。

程先生在西安对汉调二黄艺人从生活上的关切到艺术上的帮助,给全体汉调二黄艺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那谦虚好学、热情、大方、平易近人的作风更值得我们汉调二黄艺人和所有戏剧界的朋友学习。程砚秋先生不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师承的楷模。

(文字整理:陕西省安康县汉剧团李毓诚) 

原载于《当代戏剧》1985年第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