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焦海民
焦海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907
  • 关注人气:1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宏”与“弘”:古代避讳的一个实例

(2008-07-21 18:26:26)
标签:

长武县博物馆

乾隆

错别字

《北史》

《隋书》

牛弘

分类: 读书札记

“宏”与“弘”:古代避讳的一个实例

上周在长武,见隋牛弘墓前立了两块文保碑,一块是八十年代立的,陕西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写作“牛宏墓”,大家遂以为这是一个严重的错别字,我也这样以为。省上文物部门有时搞墓葬的说明时,常常出这样的错误,所以也并不以为奇怪。另一块是去年年底立的,却写作“牛弘”,显然是更正过来,和《北史》、《隋书》、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一致了,应该是正确的。

可是不然,第二天,在长武县博物馆内的后殿后面,于一大堆零乱的碑石间找出一通写有“隋牛宏明景清故里”的旧碑时,竟发现字仍然是写作“宏”字,这就叫人奇怪了起来。难道隋还有一位叫牛宏的,也做过宰相?显然不可能。这块石碑是“大清咸丰三年”所立,曾安置于县城东门外多年,大致西兰路的附近,后来,在破四旧时被砸断为两截,再后来又被征集到博物馆,放在后面的泥土里,隐没有二十年之久了,我上次去,无意间和一位老先生交谈中了解了,这才追寻出来。从碑上面可知道,清人是把“牛弘”一律写成“牛宏”的,自然不会有错,一定是另有原因。

回西安后,查宣统二年《长武县志》,时知县沈锡荣撰《重修牛公祠记》一文,依然写作“宏”,而且这本清修县志里,通篇都是书作“宏”字,字当然不会错。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百思不得其解,我问了长武的人,似乎也没有谁解释得清楚。

琢磨了这几天,忽然才想到,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由于古代“避讳”的缘故。清高宗亦即乾隆皇帝的名字就叫“弘历”呀!问题也迎刃而解,所以在清代,“牛弘”肯定是不能写成“弘”的,那是犯了上,虽然,牛弘要长乾隆上千岁,但还是不行,而是根据避讳的原则,选一个同音字“宏”。也就是说,此“宏”不能算作错别字,是正确的。就像“正月”原本是“政月”,因秦始皇名字叫“政”,最终必须写成“正月”一样。避讳在古代是一项制度,这本是常识了,可就是在常识上,人们常常受到一时困惑。

                                                           

重修牛公祠记

沈锡荣

选自(宣统二年铅印本)《长武县志》

 

 

夫西秦为中土文物之邦,邠州为古公发祥之地,以是鸿儒博学代不乏人。当兵革扰攘之秋而犹征文考献、扬搉古今,功在一时,名垂不朽。若隋之光禄大夫安候牛宪公者,殆可庶几矣。考隋书,公讳宏,字里仁,安定鹑觚人也。本姓寮氏,以父久为魏临泾公而赐今姓焉。初在襁褓,相者谓其当贵,及长,须貌甚伟,好学博闻。开皇初为散骑常侍,请开献书之路,陈自秦火以来至周师入郢,书凡五厄。三年,奉敕修撰五礼,请依古制,立明堂,考尺寸之则,正笺之讹。九年,诏改定雅乐律吕之分,正宫徵之失。隋时礼乐多出其手,至于采百王之损益,成一代之典章,汉之叔孙通不是过也。史臣赞曰:“澄之清、混之浊,大雅君子。”不信然哉!噫,以若人之德性文学干城斯道模范,士林其有关于世道人心,殊非浅鲜。

惜自隋唐以来,千有余年,守斯土者,不为推尊而表章之,遂令终归堙没,视若无足轻重,何以激励风俗而扩兴文教耶?

余与今春调摄邑,篆因查学而亲谒其墓,至则见其有前任张公运魁于光绪丁未年所建祠宇,惜其功未竣而去后,,再无复过问者。於戏,公为古之名臣,又为乡贤巨擘,始而有墓无祠,继而有祠无祀。数千年来,孤墓荒凉,目睹此情,能不令人太息耶!用是捐廉,并邀邑绅岁贡生王锡章等赞成其事,立牖户,周以垣墉,栽植松柏,置备器具,但看守无人,仍恐废为圹室,爰为购地二十亩,以租息而作岁修并看守员。恭率诸生岁时祭扫,以昭诚敬而垂久远事葳。爰将筹款督工各绅暨捐助诸绅姓名勒诸琐珉,俾后人悉其底蕴几间,风起敬而祀祠,盖得籍以不朽也。

宣统二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