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则多余的衍文——阅读日的读书稿

(2008-04-23 22:25:00)
标签:

秦腔研究

梆子

影印本

徐慕云

说文解字

段玉裁

朿文寿

分类: 荒腔走板

一则多余的衍文——阅读日的读书稿选页1一则多余的衍文——阅读日的读书稿选页2

 

1983年出版的《秦腔研究论著选》(陕西人民出版社)是秦腔研究的一本重要著作,为许多戏曲研究人员所重视。一方面,因为秦腔的史料大都零散难找,极不易得。譬如,乾隆年间严长明著《秦云撷英小谱》,初刻本几乎就见不到了,重刊的叶德辉版,非得专意去寻是找不到的。另外,民初范紫东之《乐学通论》,当时的印量就不多,能传看的人就很少了。另一方面,这本书所选文章的作者,多是清季民初几位通晓音律且对戏曲钻研有年的学者文人,其论述自然相当系统、精当,如乾嘉派大学者焦循、清末民初著名的戏剧史学者齐如山、剧作家乾州范紫东等等,因此说,这是一本有论有据的参考书,甚至研究昆曲、高腔、梆子、皮黄的人也多为引用。

不过,它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仅举一例。

近日,颇费周折,得到一本影印的《双梅影暗丛书》,里面就有长沙叶德辉于光绪33年(1907年)刊刻的《秦云撷英小谱》(见上面选页),始有兴趣将两者对照,发现陕人版之《秦腔研究论著选》在选录这本书时,其中“小惠”一条,多出了许多衍文来,不妨先抄写如下:

汀按椌音腔,乐器也。椌楬谓柷敔,大椌曰柷——柷音祝,敔音竭,乐之初击柷以作之,乐之末,戛颉以止之,褐即敔之别名也——椌楬以木为之,中空,以作节奏,其声柷柷然,如更梆子,秦人俗称秦腔为柷(姑汪切)柷子,或即执此而言也。它省则通称梆子,又桄字亦柷(姑汪切),乃织机之横木也,故俗有——桄线及胡琴桄之说,秦腔俗称桄桄子,系此桄字也。

这段衍文,夹在严长明“故用以象椌楬”这句话的一个解释中,解释的话其实仅几个字,是:“《乐记》郑注:椌楬,柷敔”之后,由于《秦腔研究论著选》的编纂者,没有把这短短的一句话断开,又直接引了上述“汀按……”一段,从而造成了很大误解。也就是说,这段材料,编纂者或许并没有参照叶本,把徐筱汀的一段话当成了严长明或刊者叶德辉的话,给研究者带来困难,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有例为证:江西一位戏曲学者在最近一篇与朿文寿先生的争鸣文章中写道:

秦腔,亦称乱弹,因以梆子击节,故又有“梆子腔”之称。我所见到的清乾隆间《秦云撷英小谱》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秦人俗称秦腔为柷(姑汪切)柷子,它省则通称曰梆子”。在《质疑》一文中,我曾以这段话作为证据,说明当时的秦腔就是梆子腔。

朿先生在《再论》一文中指出,“秦人俗称秦腔为柷(姑汪切)柷子,它省则通称曰梆子”这段话,并非严长明的原文,而是近人徐筱汀所加的按语。……这段按语,或为“筱汀”所加,不是严长明的原文。我对此未加详察,失之粗疏和无知。我所见到《小谱》的版本,出自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陕西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戏剧理论丛书《秦腔研究论著选》(1983.4)。因此书为秦腔研究者所常见,所以未注明出处,这是欠妥的。文中括号内有“汀按控音腔”五字(页173),五字连写,未加任何标点和注解,也未加任何说明。我对这五字的意思不清楚。不知是后人所加的注解,加上《小谱》中原文有多处用括号,所以把此处括号中的文字也当作严长明的原文。

可见,混乱的源头就是这本《秦腔研究论著选》,搞了一场无必要的论争。

徐筱汀即著名戏剧史学家、中国第一本完整意义上的“戏剧史”作者徐慕云之弟,他也是位知名的戏曲学者,曾在西安考察秦腔,徐慕云《中国戏剧史》中许多章节都出自他的笔下。或许,他曾抄写《秦云撷英小谱》时,常加上自己的按语,而陕版《秦腔研究论著选》拿到的就是他这个抄本,编辑的时候,一时没有分清楚,因而窜入严长明的文句之中,搞出了许多误会。

再三读这段按语,发现也是有问题的。最明显者,是对“柷”字的注音,他注成“姑汪切”,亦即“桄”字,也就是他继续解释的“秦腔俗称桄桄子,系此桄字也”。这个注音的不对,直接导致它对秦腔标志性乐器“梆子”的理解就有了问题。

桄桄,在秦人的称呼里就是梆子,这是没有任何疑义的。但是“柷”并不是“桄桄”,音也不是“姑汪切”,而是“昌六切”,按现代汉语注音就是“chu”,去声。“柷”是什么呢?

我们看《说文解字》怎么说:

“柷,乐木,椌也,从木,所以止音为节,从木,祝省声,昌六切。”

段玉裁注曰:

“《乐》上当有柷字,椌,各本作‘空’,误,《周颂》、《毛传》曰:‘柷木,椌也,圉楬也。’许所本也,今更正。”

他这里,把“柷”“椌”都一块解释了,并认为汉许慎所依据的就是这个字,不是后来几个《说文》版本中写成的“空”字。关于“所以止音为节”,段玉裁继续说:

“按铉本,此六字大误。柷以始乐,非以止音也。锴本此篆已佚,而见韵会者,亦诿桀不可读。今按当作以止作音为柷。《释乐》曰:所以鼓柷谓之止,盖椌之言空也,自其如桼桶言之也;柷字言触也,自其椎柄之撞言之也。《皋陶谟》:‘合止柷敔’,郑注云:柷状如桼桶,方二尺四寸(《风俗通》《广雅》云:三尺五寸),深一尺八寸(《风俗通》云:尺五寸),中有椎柄,连底挏之,令左右击。止者,其椎名。刘熙云:‘柷,祝也,’故训祝为始以作乐也。”(焦按:铉与锴,即宋代徐铉徐锴兄弟,他们奉诏校订被唐人篡改《说文》,始得其真,是现今最流传的本子。郑即经学大家郑玄也。)

在另一条“椌”的解释中,段引《乐记》 的注说:

“‘椌楬,谓柷敔也’。此释椌为柷,释楬为敔也,谓之椌者,其中空也。”

说来说去,在段玉裁那里,他从训诂学上讲,“柷”是什么样子,应该很清楚了,大小尺寸形状如何,而且是很古老的一个乐器,《尚书·皋陶谟》上都记载了。这个“柷”当还是一种梆子,但不是今天我们见到的硬木梆子,而是中空的,敲起来,发出“祝祝”之声,类似木鱼。徐筱汀说是更梆子,这是对的,但他接下来的解释便差了。因为他并没有比对实心硬梆子和中空的更梆子,而严长明在“小惠”这一条里,其实已说的很清楚了:

“昆曲止有绰板,秦声兼用竹木(俗称筼筜,竹用筼筜木用枣)。”(陕人版

我见的这个影印版却是“竹用筼筜不用枣”,它的写作年代是乾隆时期,重新刊印年代是光绪时期,剔除了后人字句的窜入,这句话可作两种解释:

一,“不”和“木”在刊刻的古籍里,形近,可以解释得通即把“木”误刻成“不”了。

二,我认为还有一种解释,即这个“不”字并没有错。严长明在这里是一种强调,也就是说在他所描述的“秦腔”里,击节用的不是硬木梆子,而是“筼筜”,即中空的更梆子,有趣的是,这种梆子,在现在的皮黄腔戏里仍然存在。即便“木”没有成“不”,那么,照此话来讲,依然可以肯定地认为,是有两种“梆子”。徐筱汀的按语当是混淆了这两种梆子,给后来的论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于是,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秦腔是否还有另外一个形态,即它并不是用硬木梆子的这种情形存在?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不过,说到这里,也便最终绕到我们曾经讨论过的“两个秦腔”的问题上了,超出本文的范围,兹不赘述。

审视目前秦腔戏曲的研究,虽然自建国以来至上世纪80年代,出版了几部专著,取得一系列成果,基本建立起了体系和框架,但放之全国以及当我们把其中一些基础性的研究譬如文献资料再度翻检时,发现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我以为我们还可以再拓宽一些视角与相互交流,再编纂大量的文献资料,再实际做一些田野调查,把我们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以期和全国的学术对接。

这就是这个阅读日我的一个读书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