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陕京:气色、底色、亮色

(2008-03-08 00:18:36)
标签:

京剧

尚小云

吹腔

武家坡

乡愁

秦腔

孙明珠

王宝钏

程砚秋

分类: 荒腔走板
陕京:气色、底色、亮色
锣鼓开场,陕西京剧团庆祝50周年的第二场演出,我急急火火地赶到了。我知道,迟一点是没有关系的,在陕西,剧场往往就这么不准时,乱哄哄的,像个乡下场子。互相打招呼,找座位,在过道嘻嘻哈哈,往台上跑,从台子上又下来,……空着的预备给省上领导的(往往都是退休的)位子上终于坐上了那些姗姗来迟的官员们,这时,锣鼓就开始了。噪乱的时间大约10分左右,有时,还静不下来,我很烦,或许这会影响心情。不过,戏到底开了,慢慢的人就和戏的情绪一同去了,剧场也安静下来。我喜欢这样的氛围,只要是好戏。
京剧团的戏已经是很好了,试想,在流行秦腔的中心地带,它还能这样不慌不乱的劈出一块地方,保持着这份镇定、从容,把这么多人渐渐地吸引来,就证明了它确实好。我来的时候,出租的司机说,“要是免费,我也进去。”我甚是惊异!他一个地地道道的陕西娃、80后,竟还有这样的心情?环顾剧场,这里观者的衣着、气度,与演秦腔时迥然不同,演秦腔的时候,你看到的大多是老人、农人,但这里,却不一样。可见戏的差别还是大的。
图为《汉津口》,一出关公戏。
陕京:气色、底色、亮色
这是《小商河》,岳家军抗金的事。杨再兴,身陷淤泥,万箭穿心。看的是武小生的做工,但是,今晚的演出,似乎裁减了许多,一味地求快,以便进行下一个演出。往往,庆祝性的演出就是这样,自然看不尽兴。例如,原本要展示的马陷淤泥,劈叉,只来了一次,就过去了,似乎演员有些怯场,而最后的摔,挺,虽然他尽力了,博得了喝彩,但紧张地松了盔帽,额子几欲掉下,不美气。年轻的演员,气色还不足啊。一年能难得演几回呢?
《小商河》,锣鼓一响,演员一张口,就知道是“北昆”了,自然,昆曲到京剧里头,老艺人们是叫做另一个名字“吹腔”的。这时,弦索就停下,而用唢呐来吹曲牌,武戏、神鬼戏的吹腔多。原来,梆子秦腔中还有一些吹腔的成分,但后来都取掉了,现在,他们又要找吹腔,结果在宝鸡以西的“西秦腔”里找到几句,甚是兴奋,可是,匆匆地把西府一带的秦腔,叫成西秦腔,这又太草率。 
陕京:气色、底色、亮色陕京:气色、底色、亮色这是《武家坡》或《跑坡》,要把这一折演下来,并不算长,但是孙明珠他们上来,也只演这个折戏中的一个小折,一段“二六”的对唱,你给我银子,我不要,并且还要骂你,是相隔18年的夫妻逗趣。秦腔演这一段时,特别长,即兴的东西很多,但有时十分粗俗,最遭人诟病。只有李正敏的演出本,好一些,后来也成为定本。但秦腔这一段不叫“武家坡”,而叫“五典坡”,或者“赶坡”。《王宝钏》本戏,很长很长,足足可演两三个晚上,后来删减也就成了目前这个样子的“王八出”(以旦为主,尤以梅、程、尚、张,我的印象中,四大名旦的荀先生以小旦擅长,不知演过正旦的这个戏没有?还有,若以末为主,就叫“薛八出”,周信芳、马连良、余叔岩诸先生就这样)《武家坡》中,马连良首句叫板的“一马离了西凉界”,引多少人潸然泪下。我在安康看到一本手抄的《跑坡》,不过是汉二黄剧本,当看到这句时,也不仅一颤。那是一番最急切的心情,偷偷的离了异乡,踏上回故乡的路,将要见到离别18年的妻,尚不生还是死,各种况味,俱溶化为此句,是浓墨的乡愁,是执着,西皮导板的高亢透出的是他的坚定。二黄本子上这一句原是“马儿离了番邦界”,这是老词,以致于许多京剧也是这样的唱法,后来,到马连良才改了。过去,“番邦”两字,虽然都是平声,但“邦”字音特别响亮,改成“西凉”,一平一仄,有了韵致,情绪有起伏,因而也感染人。
再说一句吹腔的话,10多年前,我曾经编辑尚友社55年团庆的书时,看到过惠济民先生的一篇文章,讲到过他们以前演《五典坡》时,还有好多的吹腔,后来1950年代“戏改”的时候,全把这些东西取掉了。我想,当年何振中演唱王宝钏时,一定是有吹腔的,如果现在还能听到,多好呀!
陕京:气色、底色、亮色
这是尚小云的代表性剧目,《失子惊疯》,现在演胡氏的这个老人,有80多岁,她自然很高兴的为团里再唱上一回了。包括下来的《四进士》、《春香闹学》,有几个老人,特意出来演唱,可见这是这个剧团实力的底色,最可宝贵的上一代的经验,或许,50年庆祝的意义也就在这里,总结总结,希冀新人们把他们的“活儿”学习下来。
陕京:气色、底色、亮色
《四进士》,衰派老生,不过,人老了,声音依然味道十足,尤其韵白,铿锵有力,拟扬顿挫,品得人舌津生香,不过,老人表演上有些不尽兴了。
陕京:气色、底色、亮色陕京:气色、底色、亮色
《牡丹亭》改过来的《春香闹学》,这个小旦也有六七十了,按说,到这个年纪,小旦是演不动了,可老太太依然活泼、调皮,如果拿秦腔的《虎口缘》比一下,贾莲香的活泼调皮纯粹是少女的含羞多情,而春香则“闹得荒”!
她为什么闹?你看上面这一节,学生抢过老师的鞭子,这是哪个朝代才能有的现象啊?
这是何等的叛逆,况且是在高台教化的舞台上。你便由此而想象戏剧在“作家时代”——明传奇那里,已经解放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样的水准!那是一个思想异动的时代,那个时代注定会蕴酿出思想的反抗,而那最可宝贵的东西,也都在《牡丹亭》里了。那是不朽的剧作,钻石般的精神光泽自戏中流光溢彩,浸润后代,传播久远。
 陕京:气色、底色、亮色陕京:气色、底色、亮色
依然是“王八出”,这是最后的结局《大登殿》。薛平贵登基坐殿,当了皇上,然后封王封候大赦天下。有人会认为它太牵强,但是要知道,哪一个时代没有自己设计出来的“理想社会”,你难道说它有问题吗?那么,我要反问,教科书上常说的,那个“产品极大丰富”的··社会,难道在本质上跟它不是一回事吗?在艺术这里,真实难道不是幻觉,不是想象?
任谁的血也超越不了他的皮肤,无疑,王宝钏戏,这是目前依然最完美的结局。它是理想,它不是历史,戏曲从来就不是历史,也不是必须要符合的什么主义的观念。
薛平贵为什么能做皇上?这戏说来话长。太晚了,不必说了。我只是说,这个戏,如果考量其文化的意义,将是十分有趣的事情。我有另文专说,不必引了。
这一折,是京剧团的程派青衣赵冬红演唱,以我对程派的喜好,她可是目前演压轴戏的演员了。
当四大派,在陕京纷纷开花结果的时候,这个剧团也便是燃起亮色一片。
事实上,当能唱程派的演员撑起来局面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四大名旦,包括张君秋先生,这几大流派,真正称得上是创造性的声腔,就是程派。虽然,常识上影响最大者,莫过于梅派,但实际上从音乐角度上讲,尚、荀、张等,与梅派唱腔并无太大区别,以致于人们往往分不甚清,可是程派,是具有创造性的唱腔体系,一听即可知道,尤其似断若连、气若游丝的行腔,如泣如诉,带人忽上忽下,使人如醉如痴。
赵冬红如果再排几个本戏,那将是一种修来的福分。等着陕西京剧团,在其余的时间里,不闲着,演出几本大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