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延安八路军微尘青春女战士人性 |
分类: 散文随笔 |
郭先生几乎用一整天的时间画完这张画,他说,这是为他的那张大画做的准备。之后,他把这个“女战士”放在学生那里,我们去了五百里外的米脂杨家沟,他还要画一张《十二月会议》,依然是大题材。
“女兵”的眼光却一直勾引着我,她安静地坐在窑洞的一个角落(画家并没有这样认为,我只是从这个柜子的位置来推论的,柜子一般摆放在墙角),看着斜上方,屋子的气息是宁静的,阳光里或许还浮动着些微尘,如果掉下来一枚钢针,更会发出一连串丁玲玲的声响。一身素净的灰衣,是那个年代的色彩,似乎那是远去的一幕了,但她那内中青春的呼吸,却饱含热情。不用那个时代的高光来聚焦人物,她内在的生命就自然开放,可以算作是延安时代的一次个人化、人性化的表达,过去,把“她”推入墙角,现在,“她”的形象又从墙角的暗光里浮现出来。在宏大叙事的延安,这些瞬间的尘粒又从另一面翻转过来。
讲话的会场,其实很小的,基本还不可能达到现今一般阔人宅第的面积。阳光撒落在条形板凳上,过去的时光似乎历历在目。
前一篇:陕京:气色、底色、亮色
后一篇:《华阴老腔》一书出版誌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