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现京剧之源(下)

(2008-02-05 22:17:26)
标签:

汉调二黄

京剧

西秦戏

梨园会馆

安康

文化

分类: 电影梳子
[中国戏曲高层论坛

安康文研室研究员朿文寿,通过二十多年的考察采访和深入研究,逐渐为我们揭开了这一段几乎要被湮灭的历史。

朿文寿(安康文艺创作研究室、研究员):“从资料证据上讲,我们首先要了解魏长生在北京演出的整个情况,……但是很少有人去研究他唱的是什么秦腔,什么戏,表演特点,……我肯定了魏长生唱的秦腔不是现在这个秦腔,那么它又要叫秦腔,它是哪个秦腔,它是怎么回事?它是哪个剧种?这样就使我的思路往下延伸,这是一个重要材料,这个材料比较系统,包括的剧目、表演、音乐、声腔和乐器等等。” 

[邢大伦回来,进屋,拿出本子唱昆曲

邢大伦:“这一段唱全部是昆曲,我们唱的是师父传授下来的,我们师兄弟顶多有个把人能唱,但是人也不在了,叫杨大均。现在我把这中间的有一段唱下,这是用笛子,吹笛子伴奏。‘[刮地风]香烟缥绕,万年春享富贵乐陶陶,庆长生酒泛香醪,看牛郎早报了田丰兆,织女献丝帛绞绡,积德的一门寿筹添海屋遥,南极星福寿弥高。盈仓廪积米豆谷满仓廒,麒麟儿早登廊庙。……恁只看窦燕山五子登科早,又只见半空中魁星现的祥云来罩……’”。

虽然这段昆曲在舞台上已经不再演出,但老艺人邢大伦还把它记忆在心。这恰恰表明了作为多声腔体皮黄戏的特点,汉调二黄是一个具有很高综合体的戏剧,二黄和西皮原是两种不同的曲调,经过艺人上百年的融合实践,“皮”与“黄”联结起来,使其音乐戏剧化的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除此之外,高拔子、四平调、昆腔、罗罗腔、徽调、吹腔等等腔调都为其用,这与后来的京剧如出一辙,而其中的四平调与京剧完全相同。

朿文寿:“过去西皮二黄并不称西皮为西皮调,二黄为二黄调,它是称作上把调和下把调,这个西皮调是京剧传到陕西之后,京剧这样叫,所以大家从了京剧了。现在在山区还有些老艺人,他并不知道二黄调是啥,西皮调是啥,他只知道上把调和下把调,他是以弦索上,往上唱就是上把,唱二黄,下把就是唱西皮,他是那么一种区别的。”

江树业(安康汉剧团、作曲家):“唱腔是以西皮、二黄作为主体,所以叫皮黄戏、皮黄音乐,就是这个原因,就是有西皮二黄这两大声腔,是作为主体的,下来反二黄、高拔子、四平、词牌。……西皮二黄,男女唱腔是不一样,西皮有生角腔、旦角腔,二黄有硬音软音,这个好像在陕西来说,只有汉二黄能分化出这么个情况,比较科学的。”

直到今天,我们现在的秦腔依然还没有完全解决一个调式下的男女声腔的问题。

江树业:“男女同调不同腔,比如六眼调,降E,同唱降E,男女都可,不像秦腔,男的行了,女的高的不行,可是我们不这样,二黄也一样,硬腔、软腔,所以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这是汉二黄最科学的一点。京剧也是这样,从这学的。

无疑,作为汉调二黄作曲家的江树业体会得更深。

江树业:“把湖北汉剧作了一些研究,把我们汉剧,当然,我是搞这一行的,那肯定要研究,真正跟京剧很相近的,就是我们汉调二黄,太近了。甚至我说,一不小心就跑到京剧上,就到这个程度。我在作曲时深有体会,某个音符用的不小心,就到了京剧,我要把京剧某些音符拉回来,那京剧就成了汉剧,我做过这方面的实验,我自己就哈哈大笑。” 

在音乐声腔之外,有关乐器的记载,也使它与现在的梆子腔秦腔不同,胡琴、月琴正是汉调二黄文场伴奏主要乐器,包括京剧在内的这一系统的剧种至今仍继续使用。

朿文寿:“咱们现在的秦腔的主要乐器(主奏的乐器)板胡,尽人皆知的。但是史书上记载的,乾隆年间包括西安、包括北京、包括江南一带,演唱的这个秦腔,“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工尺咿呀如语”,所以它这个记录不是一个人记录的。如果是孤证的话,那很难证明,很多人,一直到嘉庆以后,道光一直到清末,它这个记录是有连续性的,所以完全可以证明,就是现在的京戏用的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的音乐乐器结构。”

更为重要的是,汉调二黄使用的竹梆子或空木梆子,与现今标志梆子声腔剧种特征、以两块硬木相击、发出清脆嘹亮“咣咣”之声、俗称“桄桄”的梆子,从形制到效果完全不同。

朿文寿:“这个乐器特点,咱现在这个西安秦腔,击节乐器是梆子,两块枣木,敲起来,咣咣咣,敲起来非常带劲、非常火爆。……梆子,这个记载里面都有,清代文人的记载里面都有梆子,可是殊不知,梆子分两种,秦腔分两个,前秦腔也用梆子,后秦腔以梆子为代表,后秦腔这个梆子是两块枣木,以击节为主,而前秦腔也有梆子,他是一种更梆子,后来改吃一种空盒盒,更梆子一个是大竹子,过去叫筼筜,筼筜就是大竹子,拿这个大竹子,两边空起来,然后拿一个枣木的木头敲这个竹子,当当当,就像打更一样,而现在的梆子呢,它叫桄桄,因为它两个硬木,打起来,桄桄……发出桄桄之声,……所以过去关中人有一句话:“吃饭要吃biang biang,看戏要看桄桄”,这个桄桄就是因为这个木击的乐器而得名。可是在乾隆年间绝对没有这个乐器的记载,如果文人忘记的话,我想,他任何事情都可以忘记,这种击节乐器,高亢激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乐器是绝对不会忘记了记录的。” 

汉调二黄传统剧目素有“唐三千、宋八百,外传野史数不得”的传说,1960年前后统计,仅安康一地的传统剧目即达1200余本,如果再计算上关中、汉中、商洛各派,其总数可达2000余本,数目极为丰富。

朿文寿:“汉调二黄这个剧种,由于它是早期秦腔,可以说它融会了传统文化雄厚的三秦大地长期积累的一些文化结晶吧!它的剧目应该说是非常丰富的。……魏长生在北京演出这些剧目,大概统计一下,有48个到52个之间,这些剧目在现在的秦腔剧目里边,可以说只能见到1个或2 个,比例这样之小。而和汉调二黄剧目对比起来,以及和汉调二黄也就是魏长生唱的这个秦腔传下去的这个剧种,现在叫皮黄剧种,京剧、武汉的汉剧来比较,这个剧目保留下来的可以说占到百分之七八十以上。”  

明清以来,陕西与东南各省的交往几乎都是通过商洛,出武关,经河南向湖北襄樊一路而去,西经凤翔、天水,播向西北,南部则进入汉中下四川,并达云贵,而颇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这条经济商贸之线恰恰叠合着陕西二黄戏曲的传播之路,中国东南、西南省份如江浙、两湖、江西、云贵、四川、广西、福建、安徽,其主要戏剧剧种也几乎都是皮黄腔戏,甚至于在广东南海边上、今天的海陆丰地区,至今还奇迹般的保存着来自西北戏曲的名称。

[广东,南海,西秦戏片段

朿文寿:“流行在广东陆丰、海丰,过去彭湃起义的地方,流行一个剧种西秦腔,后来他们又改成西秦戏,现在仍然叫广东西秦戏。我曾经去考察了三次,过去我们陕西人,做学问的人研究秦腔的人,他们都很关注这件事情。因为这是陕西的一个光荣啊,陕西的秦腔竟然流传行到广东去了,而且数百年并没有消亡,仍然保持着一种昌盛的态势,他们也觉得很奇怪。至今广东的西秦戏,还尊陕西为祖地,他们明明白白地承认,他们就是陕西来的。我去看他们的演出,保留了陕西原有的许多传统剧目,声腔更不用说,还有一些道白的语言,还保留了地地道道的陕西话,比如说这一个将军,给下边派谴任务,我命令你去干啥干啥,这不是戏上有个“得令”,这是京剧是“得令”,人家西秦戏是“得令啊”,它仍然用的是地地道道的陕西话,所以我看了还很惊奇。1960年,陕西省组织了一个全国巡回演出团,去广东省演出,当时广东省一听有陕西的秦腔来,马上从陆海丰把当时还存在的好几个剧团都调到广州市来,和陕西的相亲,来认祖归宗,当时在这个座谈会上就已经谈到这个问题,他们广东的就提出来,看了戏以后,一个乐器不一样,第二个唱腔不一样,第三个桄桄梆子我们这就没有,那我们是不是把秦腔的名字叫错了,我们把陕西认祖归宗认错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当时秦腔演出团有几个老艺人,他说我们也看了你们的戏,看了你们的《斩郑恩》,这和我们在西安看的山鸣岐先生的《红哭头》、《斩黄袍》是一个戏,而且那词都不错。我这次去还仍然看到他们那个,他们那个赵匡胤还没有唱,我就知道,我就给他们一唱,结果他们说你们那个地方是不是这样唱的,我说绝对是这样唱的,“孤王酒醉挑花宫”,后来我就给他们唱了,“韩素梅生来好貌容”,奥,我们就是这样唱的,板式一句都没有变,所以当时1960年,当时秦腔艺人都说,这个剧应该要说是我们陕西的话,那就是陕西的汉调二黄,不是我们现在这个秦腔,当时1960年,当时秦腔艺人都说,这个剧应该要说是我们陕西的话,那就是陕西的汉调二黄,不是我们现在这个秦腔,你们也不能茫然否认,都几百年了,现在你们要重新认祖。” 

西秦戏在广东基本完好的保存流传了300多年,证明陕西秦腔在那个时代广泛的传播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广东西秦戏是目前全国流传最早、保存也最完好的二黄戏声腔之一。

乾嘉时期盛行全国的早期秦腔,其唱念道白语音几乎都以中州韵为主,表明它已经冲破地域性的局限,并以明清以来的“戏棚官话”,走向大江南北,从而为各地观众所接受。显然,它与后来严格以地域方言陕西话为主的梆子秦腔完全不同。 

曾经在陕西关中地区蔚为大观,又以其自身的魅力流播大半个中国,催生京剧的主要声腔的诞生。汉调二黄,最终在汉水之上找到了它的归宿。通过汉水,南北文化融为血肉一体,并且沿着长江继续向前,直到那一年扬州的徽商带着四大班进入北京,从此酝酿出了中国戏曲最精粹的乐章。

汉调二黄成为这华丽篇章里最久远的源头,就像大江大河的上游,水流不息,源源不断,它依然还以顽强的呼吸生长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