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京剧二黄安康西秦戏朿文寿昆曲文化 |
分类: 电影梳子 |
[初冬,汉江之滨,汉剧团演员练功
腊月,江面上的风里传来这一阵阵戏声,就是流传于秦巴山水之间的珍奇遗响——汉调二黄。
在这缥缈如丝的汉江上,这个古老的戏剧找到了它生命的安身之所。
安康汉剧团的年轻演员,他们或许并不知道,自己所传习的这个戏曲剧种,曾经有过多少的耀目的光彩。这个熟悉而又古老的戏曲往事,在久远的时间里,却把其中可供连接的关节点磨蚀得干干净净,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够说得清,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汉调二黄《穆柯寨·战山》一场排练现场
穆桂英:(唱)转面来开言忙问过,把你的名姓对我说。
杨宗保:听着:(唱)女将不必来问我,本官有言你听着。
我祖父金刀令公将,我祖母人称佘太婆,
我的母本是柴郡主,我的父总兵保山河,
宋营中、宋营中宗保就是我。
穆桂英:(唱)小将名姓来表过,不由桂英笑呵呵。
问将军不在宋营坐?来在山下却为何?
杨宗保:(唱)非是我不在宋营坐,为的是降龙木一棵。……
[三原城隍庙,戏曲剧场
中国戏曲的两大起源地,分别是东南的温州,和广漠的西北。在这两个不同方向的地理单元里,成熟的戏曲形态仿佛相互约好了一样,在1000多年前的宋元时代纷纷破壳而出,并且源源不断的相互靠拢、交融、发展。无数个戏班,从四散的村落向中心的城镇汇聚、演出而来,几度沉落,又悄然返回村庄,再去积蓄新的力量。
当代一些存在但却相对沉寂的戏剧身上,无一例外地都保留了大量戏剧原生而古老的形态,它们虽然一度被人们认为已经消失,但实际上还以顽强的呼吸在大地的某个角落生长着。
[资料:程砚秋来陕
1949年11月,正是抱着这个目的,中国戏剧界一位显赫的人物,翩然来到西安,开始了对西北戏曲真切的访问与调查。他就是程砚秋,京剧四大名旦之一。
西安城内丰富的戏曲材料令程砚秋按捺不住的兴奋,很快,他便分别给时任中央文化部领导的周扬以及戏剧家田汉写信,表达自己迫切的心情。他说,“去年来西北,听说皮黄戏曾有几个支派流传在关中、商洛、汉中各地……我们看了几次,发现这种戏剧,确有很大研究价值。”
[汉调二黄《二进宫》选段
李艳妃:李艳妃倒跪在朝阳院上,
徐彦昭:吓坏了定国王
杨波:兵部侍郎
徐彦昭:自从盘古到我邦,
杨波:哪有个明主跪我们奸党,
李艳妃:非是哀家将卿跪,
为的是咱的锦家邦
徐彦昭:龙凤阁我徐杨三本奏上
杨波:龙国太你不准赶出了朝房,
李艳妃:龙凤阁本是哀家错,
错把二卿当奸党。
徐彦昭:龙渴了思饮长江浪,
杨波:国家有难想忠良,
李艳妃:你不念哀家念幼主,
不念幼主念老王。
徐彦昭:龙国太一言提老王,
杨波:不由我徐杨两泪汪,
徐彦昭:铜锤一举国太起,
杨波:老杨波上前来搀扶起
东荡西杀南征北讨的定国老王。
这段十多年前的采访影像记录了著名汉调二黄演员杜建德和程砚秋的那一次会面。
杜建德(原安康汉剧团旦角演员,已故):“1950年秋天,陕西省召开第一次的文代会,县上决定我作为文艺代表到省上开这个会。会议结束完了后,就在西安的南院门大众社,那里有我们的二黄学会在那里,在那里演出的《回娘屋》这个戏。演出后,省上二黄会、张凤翙叫二黄会的人来对我说,就说程砚秋先生现在在西北视察戏曲活动情况,让我同他们一起去市上迎接。当时想,山里个娃娃,接程先生,好像还有些怯,结果大家说,随便一些,没有啥没有啥,好,我就随他们去了。……飞机降落以后,程先生就下飞机了,……张凤翙省长、二黄会的把我对他作了介绍,程先生说好,安康还有这个剧种,多年没有见了,好得很!还在演出没有?我说还在继续演,说那好,今晚上就来看。”
杜建德回忆道,程砚秋先生与张凤翙副省长一连三天都在南院门大众剧社看他们演出的戏,这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程砚秋还赠给他一面题有“汉调之花”的锦旗和一幅旦角头面。
当年,程砚秋在西安一见到这些二黄戏的演员,禁不住地说,汉调二黄是我们京剧的老前辈。
邢大伦(安康汉剧团演员,81岁):“所以程砚秋说,我们京剧有名的老师,就是见了汉剧跑龙套的,都是我们的老前辈。程砚秋自己说的,当着我们的面说的,都是我们的老前辈。”
80多岁的邢大伦,是当年二黄大同剧社唯一一位还健在的“大”字辈演员,从1950年代起,他便随着心爱的二黄戏,离开老家关中的周至县来到安康。那一年,他与杜建德一起聆听了程砚秋的教导。
程砚秋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演员,而且还是一位独具眼光的学者,他说:“这个戏和京剧是同源异流的,京剧里许多东西已经失掉的东西,在这里面找到一部分。”“人多谓京剧已相当都市化,但从这一向在民间的一支的形态比较看来,现在的京剧并没离开民间时代多远。”作为学者的程砚秋,把他所见到的这个戏曲称为是中国戏曲史上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新发现。
那么,他究竟发现了什么呢?
[西安骡马市街,西安市艺术研究所资料室
在西安骡马市大街,那时还有着一座梨园会馆的大房子,它曾经是陕西戏剧界的祖师庙,残垣断壁间,有两块石碑,碑文上的文字相同,只是后面的人名发生了变化,刻铸的年代也不相同了。这个现象引起了程砚秋的注意,同时也进一步印证他对于京剧起源的一个猜想。
苏育生(西安市文化局、戏曲研究专家):“程砚秋的这个想法,主要是他实际地看了,当时很多秦腔剧目,和秦腔演员的演唱,然后又看了一些文字记载,他感觉到他所看到的秦腔的风格,慷慨激昂,和过去在笔记里一些文字记载提到的秦腔,相对的比较细腻、比较委婉,这种风格,好像他觉得不一致,所以他就对秦腔的渊源、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人们普遍认为,京剧是清代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四大徽班自扬州进京以后而催生出来的剧种,但是徽班所演唱的戏曲主要声腔是什么,却很少有人知道,那就是京腔与秦腔。京腔即弋阳腔,那么秦腔又是什么呢?
苏育生:“在乾隆40年前后,魏长生为代表所唱的秦腔,和后来他所听到所唱的秦腔可能不一致,可能是两个剧种,。他认为在乾隆40年以前的秦腔可能是后来的汉调二黄,而乾隆40年以后的秦腔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秦腔。”
事实上,在陕西及西北曾经有两种戏剧十分盛行,也正因为它们都曾盛行于西北,外地人统称之为“秦腔”或“西秦腔”,可是这两个秦腔,显然不是一回事。
苏育生:“他这个质疑的提出,主要渊源于文字记载的秦腔的风格和他所看到的秦腔的风格不一样,甚至于很不一样,所以他就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我觉得不管这个观点对还是不对,起码对研究秦腔的渊源、它的流变、它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上研究的依据。”
[梨园会馆石刻
石刻的年代是1780年,碑文的年代却是1807年,这两块年代相差27年的碑文透露出了其中的奥秘,在西安这个西北演剧的中心地区,嘉庆12年也就是1807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故。在这短短的27年间,戏班所敬祀的祖师由以前的“老郎”,忽然改变为“庄王”,似乎是换了一个祖师,然而在庄严的古代戏班组织中,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那个敬祀老郎也就是梨园祖师唐明皇的戏剧一定是退出了西安中心地带,而变成我们今天所听到的这个秦腔,这个秦腔早年敬祀的祖师正是庄王。
1807年的这一变故,陕西的戏剧界必然发生了一件惊心动魄的事件,而这个事件已然决定了中国戏曲后来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