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正做梁带村直播的稿子,突然不知办公室谁把一本新的《陕西视评》撂到面前,到现在也不知是哪位。完了后就翻开看,里面有张老师的这个文章。张老师是我念本科时的影视专业老师。今年有两次碰到他,一次就是上个月我们同去梁带村,一次是在南校区的走道上,他都问我要那个片子的碟,而我老是忘记,真是罪过,改日一定送上。
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积极拓展媒体生存空间
——在陕西电视台优秀节目点评会上的发言
张阿利
2006年度陕西电视台的优秀节目已经评出,这些成果渗透着大家辛勤努力的汗水,凝聚着个人与集体的智慧,不仅是对自己一年来业务的检验和总结,更是对于末来节目和栏目创新的一种促动。现在,来这里参加优秀节目点评会,我很有感受,在现代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境之下,陕西电视台近几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早已经博得世人关注的目光。之所以取得如此进步,原因很多,但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在全台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种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不断创新的业务氛围,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支能够不断适应新形势、新环境、新的发展需求的学习型团队,才使得大家在未来更为激烈的竞争中具有潜在的创新力,具有良好的执行力。
今天,借这个机会,我要和大家研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于获奖专题片《〈白鹿原〉上唱老腔》进行一些点评分析;二是谈一下我对于陕西电视台在现代媒介竞争环境下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本土文化资源问题的一些建议。
一、对于获奖专题片《〈白鹿原〉上唱老腔》的点评分析
2006年6月,北京人艺导演林兆华将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搬上了话剧舞台,在首都剧院隆重推出,场面十分火爆,一时成为国内文化艺术界的热点话题之一。当然,围绕这部话剧的改编问题,人们的意见不尽一致。但是,这吹演出的一个最大亮点就是,让一批陕西华阴的农民艺人第一次走上了国家级艺术大剧院的舞台,激情演绎了素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的原生态华阴老腔,从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关于这次话剧改编是否成功的话题会莫衷一是,然而,这次演出所衍生的“副产品”却多少有些“喧宾夺主”,大大吸引了观众的视听。借助当下传媒对于话剧改编问题的热炒,这种行将失传的古老艺术和这样一批坚守和挣扎的农民艺人,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因此,仔细一想,这种“喧宾夺主”也并非偶然,实在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原生态华阴老腔所拥有的艺术魁力使然,更是这些农民艺人可贵的而又执着的坚守精神使然。
《〈白鹿原〉上唱老腔》的编导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题材角度,以朴素的纪实性手法,将镜头对准了这些初次在北京演出和生活的农民艺人,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他们的演出生活和心灵历程,更给观众带来收视的快感、趣味和思考。这是一部带有纪实性质的专题片,但却是对文艺专题片的一次超越,是回归纪录本性的一次有益尝试。就全片来看,我以为突出体现了这样一些特色:
首先,本片选题充分立足于对本土文化资源的认知和表现,并善于在古老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去寻找突破点,从而使得电视片的主题具有了一定的视野和厚度。一边是古老的原生态华阴老腔,一边是居于现代化都市的国家级大剧院;一边是祖祖辈辈生长在黄土地上的农民,一边是名冠天下的著名导演和大腕演员。诸如此类鲜明的反差和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而又意蕴深长的冲突趣味,这些农民艺人在身处现代化大都市时的心理变化,在与名导名演的合作演出中的强烈感受等,都被编导细腻地捕捉进了镜头,得到了真实贴切的表现。
其次,本片突出展示了一群朴实无华、性格鲜明的农民艺人的个性形象和生存状态,尤其叙写了他们对古老艺术传承的艰难、热爱与执着的心路历程。在片中,我们看到,编导对于几位农民艺人的采访是经过精心选择和剪裁的,分别从不同的体验和个性表述,表现了他们的性格差异和共同感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年龄最大的老艺人王振中,从参与张艺谋电影《活着》的拍摄,到这次因眼睛不好,需要别人搀扶上场,结果获得意外的舞台效果;主唱张喜民的讲述,在张扬中充斥着几分童稚气息,显示出关中汉子的直爽与豪气;敲击乐手张四季,在舞台上动作张扬,挥洒自如,在台下却腼腆呐言,谨小慎微。诸如这些可爱而又可敬的农民老人们,在他们的身上都共同体现出了一种甘于清贫和寂寞,自觉坚守和传承古老民族文化与艺术的可贵的担当精神。
第三,本片充分发挥了电视的纪实本性,在客观真实纪录中让人物和事件来说话。片中有一段近三分钟的长镜头,展现农民艺人们在剧场后台走廊讨论舞台唱腔和动作的过程,我们看到,这些艺人们都十分投入,也十分放松,为了更好的方案,竟然争得脸红脖子粗,全然没有在镜头前故意做秀的感觉。在这个片段中,编导也十分沉静,完全让摄像机对准这些艺人,冷静而又客观地展示他们的真实状态。应当说,这是一段颇为精彩的纪录,是发散出电视纪录片艺术魁力的点睛之笔。此外,农民艺人们追着找宋丹丹、濮存昕、郭达等演员签字留念的纪录段落也饶有兴味,演员“老师”们的平易近人、挥洒自如与农民艺人们的憨厚老实、拘谨诚恳形成鲜明的比对,从而给人留下很深印象。
第四,本片结构设置颇为精巧,影像语言的运用较为姻熟。在结构设置方面,编导较好地运用了双重叙事线索:一重以叙述农民艺人们在北京首都剧院的演出生活为主线,一重以插加进对话剧《白鹿原》部分情节和片断的介绍为辅线。前者是本片所要表达的重心,突出了纪实的本性,后者是一种衬托和补充,增加了本片的可看性。两条线索互为作用,有效支撑起了全片叙事的框架。在影像语言的运用方面,全片画面与声音的配置也较为合埋,切换剪辑较为自然,基本体现出朴实的特征,这样,与被表现对象融为一体,在朴素的镜像语言中追求耐人寻味的思想。
以上只是我对于《(白鹿原)上唱老腔》的粗浅点评,故而择其要者而论之。
二、对陕西电视台在现代媒介竞争环境下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本土化文化资源问题的一些建议
这个问题其实己经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而且,近几年来,陕西电视台一直都在不懈地努力,希求充分挖掘和利用好陕西的地域性文化资源,并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栏目和节目,影响巨大的有《金庸华山论剑》、《中华大祭祖》、《风追司马》等大型媒介活动,此外,方言栏目剧《都市碎戏》、《百家碎戏》等也渐具特色。如果稍加注意一下就会发现,今天点评会上提到的几个获奖节目,无论是长消息、短消息,还是专题片、纪录片,大多都是带有明显的陕西地域文化特征的,都是我们电视新闻和电视文艺工作者充分关注本土性文化资源的结果。因此,这也从另一个万面说明,是否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好陕西的地域性文化资源,将是能否做好陕西电视内容、做强、做大陕西电视文化产业的关键。
首先,要从建构大文化产业平台的战略高度,来谋划对陕西地域文化资源的电视化整合与传媒化挖掘。这里所说的大文化产业,是要求我们要将视野放得更宽,要从战略高度认知本土文化资源的特色和规律。尽管我们是做电视产业的,但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新形势下,就要求我们充分认知陕西地域文化资源的特性,认知其对于传媒发展的意义,从而借助以电视化为主的传媒手段对其进行资源整合。就要求我们理应建构更大、更宏阔的内容传播平台,并担当起陕西文化产业主力军和领头羊的角色。
其次,要从多重角度、运用多种方式来挖掘和利用好陕西的地域性文化资源,使得陕西电视台更具内容创新力和独特的竞争优势。当今,我们身处现代媒介环境下的竞争场域,就要求媒介内容既具有普适性的传播功能和形态,同时又要具备独特的核心内容和竞争力。我们一直在考虑这样的间题,陕西电视台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应当是什么?其实答案早已经就有了,问题在于坚守和坚持,在于从多重角度、运用多种万式来挖掘和利用好陕西的地域性文化资源,使其真正转化为内容优势、竞争优势。
第三,要在精细化程度上来深入挖掘和表现好陕西的地域文化资源。现在,我们的目标似乎己经明确了,但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精细化的策划、传达和影像表现,需要对栏目及节目流程的成熟化控制和把握。同样面对一种本土文化资源,不同观念和表达水准的从业者,其表达和诉求的结果总会有优有劣,原因就在于细节的执行力。从今天上面我们看到的获奖作品来看,大多都是在精细化程度上有所追求、有所提高。我们希望今后更多的栏目和节目都能在细节上多下功天,打造更多的品牌栏目和优秀节目。
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万人,陕西电视台多年以来的发展是与陕西丰厚的历史人文传统、现代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环境密不可分的。如何寻求更大的、可持续发展的媒介生存空间,有待于大家的共同努力。
本文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西北大学广播电影电视系主任、教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