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万州至白帝城夜宿瞿塘关1
我自江上到夔门,
一望白帝顿为非2。
千溪碧水灌一塘,
万峰透绿湿两襟3。
犹疑赤甲注老杜4,
但见白盐白云深。
竹隐寒蛩瞿关夜5,
江月乍照长安人6。
自注:
1
阳历四月底,其实我们是从重庆到奉节的。那天出发时,大雨如注,一路在高速飞奔。到万州后才下到了国道省道,始得见雨中巴山风情。万州、云阳的山路上,四处是一挂白练一般的水从山顶、石隙里垂下,通通作响,山是透绿了的,如中国画之意境,心想这情景一定是古人在这样的山水间创制的,万丈的山水,如豆的人家,都在这迤俪的一路。故题曰自万州,记此事也。且“万州”地名之意,亦在于此。瞿塘关,即魏靖宇先生的瞿塘关遗址博物馆,在白帝城之对面,渡船可过,我们那几日,每天皆一叶小舟,渔歌向晚,往来于此间。冯其庸先生来的那日,回去即在宾馆的纸上写了这诗,叠成小团,后不知搁于何处。昨日把拍摄的节目终于弄完寄出,才得以仔细的搜寻,果然在桌子与墙的缝隙下,遂照抄如上。
2
原写作“悲”,但我却悲个啥子?白帝城原来在心目中是高高的悬挂在抬眼一望的惆怅中,可是实际到了一看,视点却不是这样。高峡平湖,水面如镜,哪里还有“战争与诗情”?那要人生出一腔侠气的“舰机轻轻过”,已被淹没,不禁顿生昨是今非之感慨焉。
3
“万州”地名之意,为“万川毕汇”、“万商毕集”,诗中这两句即取此意。这里以前叫万县,是个水陆码头聚散地,尤以川陕之商旅多为集聚。
4
夔门为瞿塘关的西入口,其形象在“十元”钱背面上,奉节人可都这般自豪的说。电影《三峡好人》中,就有这个场面。一般以为,那峡的两岸,北面是赤甲山,南面是白盐山。过去,杜甫在夔州写下数百首重要的诗,其中有提到这个“赤甲”的,多数注家也以此作赤甲为注,但也有怀疑的,争议不下,这事被魏靖宇先生注意到了,后来他收集到的一块唐代墓碑碑文终于给证实了,后面我还要附上此文。
5
寒蛩,这是岳飞一个诗里的句子。见《小重山》词:“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6
“乍”,我们是第一批住宿在魏先生之瞿塘关遗址博物馆的客人,博物馆有几间客房,主人把它收拾干净,床铺皆新,连新接的卫星电视也是新的,不过效果还不太好,信号漂移不定,大概还需调“锅”的位置。“无论如何我都要去那里住上一晚的”,第一天见到魏先生,跟他到瞿塘关,我就如此说,承蒙魏先生不怪罪,答应我们。那晚,夜深人静,坐在云根堂的院子里,听江里的水声,看天上的一轮细细的娥眉月,假如要是那是一轮“圆月”,那该是效苏子与客泛舟江上了。
附:
不识赤甲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大唐田夫人墓记”发现的意义
作 者:魏靖宇
关于杜甫夔州诗中赤甲、白盐二山的指谓,历代注家基本上是从文献典籍上获取资料,即传统的“书证型”求证法。台湾中山大学简锦松教授从“综合富有科学性的现地调查及传统文献解读学两种方法”入手,对赤甲、白盐二山古今指谓进行了广泛细致深入的研究。在《杜甫夔州诗“赤甲白盐”现地研究》注1一文中,简锦松教授明确指出:“杜甫本人所认知的赤甲山是指今称的子阳山,杜甫本人所认知的白盐山是指今称的赤甲山。”原三峡学院教授谭文兴先生《也谈杜甫夔州诗中赤甲山、白盐山》一文,对简锦松教授赤甲、白盐二山指谓的新说持否定态度。奉节学者谭光武在《喜瞻赤甲山疑释》一文中认为:“我联想到奉节人只把从峡门望去如桃尖的桃子山当作赤甲山,或如书本所载,仅仅是把白帝城北面的子阳山叫做赤甲山,都是把赤甲山腰斩了,缩短了。事实上,赤甲山是从白帝城北坡披着赤甲一直绵延到桃子山根才逐渐远离江岸的。整个山体完整,并无断裂,长度至少近20里。桃子山朝南一面,从山尖到山根,一片淡红,壁立千仞,矗立水中。它只是赤甲山的最高峰,不是另一座山,当然更不是白盐山。”
奉节学者王大椿、李江先生在《杜甫夔州故居历代考察述评》注4一文中,考证今子阳城就是古赤甲城。但没有对古今赤甲、白盐二山的称谓展开深入研究。
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白帝城、子阳城的田野考古发掘。看是否能从中找到杜甫夔州诗中赤甲、白盐二山古今指谓的实物见证。遗憾的是,白帝城考古发掘虽取得可喜成果,但并没有这方面的线索。于是我遍访白帝子阳村民,将注意力转至古代墓碑的搜寻。期望通过墓碑上墓主人葬于何地的记载,来证明今称的子阳山就是唐代的赤甲山。
今年大暑高温,子阳城一欧姓青年辗转告我,说他家附近出了一块唐代墓碑(见图。图中“草”和另外一字并非碑文,系作者附图原带,因不好作技术处理,故存之。)。直到10月23日,白帝城因三峡二期蓄水已经变为孤岛,我乘小渡船从子阳山脚去白帝城。当时江面起风,船迟迟不敢开。开船的小青年告诉我,现在水涨了,江面宽了,没有山岩的遮挡,风浪反而比以前更大。随后,小青年问我,你是不是魏馆长。我回答是。他说,你要找的唐碑,我们寄放在别人家,现在我带你去看!于是我们直奔白帝五社。在白帝五社一号蔡英广家,一块不起眼的青石作为地坝沟跳板静静地躺在那里。我们把青石翻过来,“大唐田夫人墓记”映入眼帘。忽然我眼前一亮,“葬于赤甲山下”清晰可辨。我抑制住内心的惊喜,仔细询问石碑出土的情况。
原来此碑早在2005年夏因暴雨山体坍塌而出,被白帝五社村民蔡英广发现并搬到自家门前。附近的欧姓青年和开船的小何得知消息,用200元钱从蔡英广手里将石碑买下。随即带信给我。哪知两个月过后,我才有机会亲见。从蔡家出来,我随欧、何二人去墓碑出土地实地查看。此碑在头溪沟大桥西头公路里侧,下关城古城墙内约二十米处被发现。坍塌的泥土呈土红色。表层为白砂土。这里海拔196米。视野开阔,白帝、草堂、赤甲、白盐尽收眼底。我拍下现场照片,随即将石碑运回瞿塘关遗址博物馆珍藏。并奖励欧、何二人1200元。
“大唐田夫人墓记”为青石。碑高120厘米,宽45厘米,厚15厘米。碑文如下:
大唐田夫人墓记
夫人本姓朱,沛国人也。大门。偶因从仕,荏苒夔城迄今三四代矣。外家李氏,即夔子之豪族。夫人四德早闻,三从有则。虽嫡注5田公,不离侍养。以中和二年壬寅,时五十八岁,十月二十日寝疾,一夕俄然永归。用当年十二月四日壬寅注6,葬于赤甲山下。虑千秋地改,既奠扫有归也。
男韫 孙犀牛儿
碑文共12行,118字。碑左下角残。墓碑分上下两部分。顶端为卯榫,可见打制痕迹。碑上部为碑文,碑面打磨平整。楷书,字迹清晰。文字上方为装饰花纹。墓碑下部有穿孔,孔直径12厘米。可能用于下葬或起固定作用。古风犹存,十分难得。
墓主田夫人,沛国(今安徽亳州)人。因先祖在夔城做官,迁居这里已三、四代。外家李氏是夔州豪族。虽然嫁给田公,对自己的父母仍然精心侍奉。夫人于公元882年十月二十日染疾突然病故。享年五十八岁。于同年十月四日壬寅吉日,葬于赤甲山下。恐怕千年之后,川陵地形的改变,因此立下这块碑记,希望子孙来奠扫的时候,只道原来的地点。
“大唐田夫人墓记”的发现,证明了就今子阳山就是唐代的赤甲山。对杜甫夔州诗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