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影梳子 |
《留——今日白帝城》
字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三峡的水声、爆破声,
字幕:长江流去了,留下什么?
(爆破倒记时,一座城市被夷为平地
字幕:故园淹没了,留下什么?
(长江水,175M水位线
字幕:一切逝去了,留下什么?
(片名:留(Still)
(诗城博物馆,拆除的奉节老家具,门框上悬挂的时钟
这一块普通的时钟,记录下了一个永久铭刻的时间:13时40分。那是2002年的1月20日,“三峡第一爆”在重庆奉节县正式启动。
当这个时间到来的时候,具有千年历史的奉节老城将要在三峡库区蓄水到来时被大水淹没。
而有关家园以及家园的记忆,会被一个叫赵贵林的人陈列在他的博物馆里。
诗城博物馆就在白帝城的西面,赵贵林倾其所有,历尽艰辛,甚至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得自己动手搬运才把博物馆建立起来。
博物馆的陈列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这些三峡地区的老民居和大量的老物件。赵贵林像珍惜宝物一样爱护着它们,他几乎每天都要去摆弄一下。
赵贵林:“2000当时我还在文化局工作,我们县里叫我陪一个北京来的专家,一些古建筑专家,考察我们县的文物景点。其中在我们奉节县城,有条老街叫大东门,那里盖的很多民居,都很有特色。”
大东门民居是夔州老城中的一条老街,那里有着和赵贵林一样的奉节人所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
搞了一辈子文化工作的赵贵林,站在小时候生活过的街道上,看到老县城一天一天的消失,他急了,顾不上家人的反对,他做出了这一生中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决定:以个人之力建起一座特殊的博物馆,把自己心中的老城永久的“保留”。
赵贵林:“我因为从小就生活在这里,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对文化很感兴趣,所以后来搞的工作,也是搞文化工作,所以我对我的家乡,特别是瞿塘峡、白帝城周围的这些,所有的历史很感兴趣,凡是有关奉节的书,有关三峡的书,我都把它买了,凡是有关奉节的资料,有关三峡的资料,我就把它收藏起来,我就觉得我们这个地方历史文化深厚,淀积很深,所以我在建博物馆的时候,收集就从文化方面考虑比较多一些。”
奉节人引以为自豪的是,这些建于清末民初的大东门民居,即使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还属于全国商肆建筑中最高的建筑。那一时期的上海,最繁华的四马路也不过两楼一底,而在这遥远的西部,在三峡入口处的白帝城,却有着日复一日忙忙碌碌的船运,有着商旅不断的喧嚣,也有着大东门街两楼一底乃至三楼一底的建筑群落,这是奉节建城史上的一个奇迹。
由于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拆建工程十分浩大,原来准备整体搬迁的大东门民居。2000年底,突然因“文物经费紧张”,被砍掉了项目计划。
赵贵林:“因为奉节老城过去叫夔州,古夔州当时很繁荣,这里是古夔州繁荣的一个重要物证。但是已经把它(项目)砍掉了,当时我就说,那能不能把它再恢复起来呢?再争取找国家,再争取钱,但是也很难,现在整个国家的政策都是在压缩,你还要再争取,既然项目被砍掉了,你还要再争取那就不可能了。”
大东门民居原来准备整体搬迁,后来改为资料保存,这样就是照点像,画点图纸,就把它拆掉,但事实上,有些专家还提出一个观点,叫做风貌保存,特别是建筑,你如果把它拆掉了,再要还原,搞不还原了,但是他那个建筑风貌确实很有特色。应该是不是还要探索一种新的方案,叫风貌保存,他们说实际上你这一种,我们再把大东门原样搬迁过去,那个不可能了,你把它的风貌整个保存下来,把他搬过去,把它整个外观建筑,把大东门的风貌保存下来,里面可以建成博物馆,所以这个可以做个科学研究课题,当然我就很高兴,我就来承担这个科研课题。”
赵贵林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投入到了被旁人看作是“拾破烂”的搜集资料工作中。在那些日子里,他就像一个“破烂王”,每天奔波在拆迁工地,从废墟中淘“宝”。
赵贵林走进一家旧家具店,问:“奉节老家具保存好的还有没有?”
女店主:“没得。”
赵贵林:“你们正搞的这个卖多少钱?”
女店主:“六七十块。”
这间展室里,陈列着赵贵林从奉节老城抢救下来的老民居,一户具有标本意义的大东门5号几乎原模原样的重建在这里。
赵贵林:“我就把县城的的老民居调查了一下,走了很多家,凡是老房子都要走,除了一个是拍照,二是采访他们的情况,特别是看到这一家,走到这一家,有一个小巷子里,开始我听说他们家有一个老梳妆台,我去看过以后,我给他家老人说,也有看他的房子的,全部都搬到这里,他家在小巷子里面,那个房子又没有改造,在巷子里面,所以他家房子保存的非常完整,在摆腾时发现很多木板壁,还有很多家具,基本上两个老人都八十多岁了,他的后人,也有五个后人,就是老两口,所以他们的东西完好无缺的保存下来。我要建博物馆,就是要有街道、建筑,当然还有人、家庭。”
博物馆在宝塔坪建了起来,但后来才知道,由于三峡地区特殊的地质条件,宝塔坪原来位于一处滑坡地带上,为此国家不得不投入上亿元的资金进行治理。
赵贵林:“这些砖都是我们从老城运过来的,因为这是框架结构,可是算是装饰性的材料,这是老城的那种清水墙的砌法,过去都没有,现在有了,你看我们把它保存下来了,这个后面,我们博物馆后面是一面山坡,山坡是一个滑坡地带,现在国家在治理,治理后全部把它培植成花园,这样把这个博物馆的环境做得更好,这个投资是国家建设的边坡治理,国家投资了可能是一百多万吧,把这个边坡全部治理好,治理好全部再绿化。”
赵贵林:“每一个人都是一部历史,那么收藏每个人很多很有特色的人的历史,那就是一部很生动的历史,那么我如果收藏十个、二十个这样家庭的历史,那么就是奉节县城当时的历史,比如从五十年代,或者从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段时期人的生活状态,通过这十个家庭,他每个家庭的变化,那就是一种揭示吧,他不是国家收藏的,我们老百姓应该把自己的历史也收藏给我们的后人看,因为后人从我们的这个生活经历当中,能够学到很多经验。”
(夔门大桥,奉节新城
一座新城又在江边矗立了起来,“让诗城重生”曾经是奉节人的愿望和努力。在三马山新城里,一些冠以“少陵路”、“诗仙路”、“竹枝路”这样的地名,使人感受到奉节人延续诗城“文脉”的心愿。而这家颇具特色的夔州民间艺术馆就位于少陵路上,它是这座新城唯一和过去历史相联系的一座私人博物馆。
黄启仁:“我总感觉到我们夔州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古迹本身很多,文人墨客、古今伟人,商人、文人墨客云集的地方,再加上是商贸集散中心,所以古人流传的东西相当多,平时我在休息的时候,就很注重对古人那种智慧,对古人那种艺术,确确实实从内心感到非常欣赏,后来就是逐步形成收藏。收藏这么多东西怎么办?一堆废品,后来为了把我的收藏的东西展现出来,展现夔州的经济文化,体现出来。”
在整个三峡旅游资源方面,奉节得天独厚,自然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散落在长江两岸,包括雄甲天下的夔门、长江三峡第一峡的瞿塘峡,还有享誉中外的白帝城和绝世奇观天坑地缝。旅游成为奉节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
黄启仁:“白帝城,中外闻名,瞿塘峡,周边建设,离这城比较远,我们建立的东西,与游客不欣赏,最终游白帝城,他是游白帝城,不可能来多少人,说到这个旅游开发呀,它过去,我们这个老县城,你不了解,我们的旅游确确实实是得天独厚,所有的轮船,经常下午和晚上都集中在我们老县城的码头,晚上一停十几只、二十几只,到第二天早上就到白帝城,所以每一年大概我算了一下,他们的消耗,中外游客消耗达到一亿多。”
这一切都因三峡建设而发生改变,在白帝城成为孤岛,四周初现高峡平湖的景象之时,奉节县因势而动,正重新打造一个以白帝城为核心的新型旅游景区。
而在奉节新城里,要体现浓厚的地方文化内涵,黄启仁走出了第一步。
黄启仁:“夔州府是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但是现在新县城来讲,没有那个旅游项目,同时也是为以后发展旅游事业,增添一个项目,不然人们来到新县城(干什么)?打牌、进馆(子),这就是个问题。有待于政府怎样研究这个问题,怎么把中外游客留在白帝城、留在夔州府。”
他想的重要的一点是,如何把游览观光三峡的中外游客留在白帝城一天。那个时候,游客就不再像目前这样,疲于奔命,他们可以舒心的留在奉节,回望白帝城的悠悠往事,住在江边,听那千年不绝的诗声。
字幕:留住游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紧紧依傍白帝城的东面,就是这个熔铸了“战争与诗情”的瞿塘关,从上面看下去,眼前就是夔门,长江三峡的起点。
(魏靖宇从山底下走上古炮台遗址
魏靖宇:“这个就是原来古炮台的遗址,这是现在恢复的古炮台,实际上这个古炮台,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有一个炮兵营,就住在瞿塘峡,当时峡里面,现在已经被水淹了,就是这个古炮台,我们古人讲,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你看这个位置,它依托瞿塘关自然的天险,然后或者派一个营,或者派一支很少的部队驻扎在这里,屯兵,它就可以镇守夔门,现在我们的白帝城已经变成孤岛了,所以地势从这个方位看,它可以看到整个瞿塘关遗址的面貌,整个瞿塘关我先前讲了,是一个大范围的指向,包括白帝城、瞿塘峡,都叫瞿塘关。”
在白帝城博物馆工作了几十年的魏靖宇,卸任馆长职务之后,还有一个夙愿没有了结,他要在大水到来之前,在这个瞿塘关古遗址上,再建起一座气魄更为宏大的博物馆。
魏靖宇:“当时县里面要恢复这个人文景点,所有的人文景点,一个是白帝城水淹以后,它的空间变的越来越小,而很多游客,尤其是欧美游客,他们对瞿塘关这个景点非常感兴趣,要求到瞿塘关参观,所以这样一个蕴藏着人文的、战争的(底蕴)很深厚的这样一个险关,再加上它的自然景观,所以不管是从旅游角度,还是从文化开发的角度讲,就值得建这样一个瞿塘关遗址博物馆。夔门它本身的境界,自然风光境界非常大,所以这个气魄也很大,再一个就是这个瞿塘关里,把自然的东西与人文的东西融合在一起,曾经余秋雨先生登白帝城,我陪他的时候,他这样讲,他说白帝城的主题就是战争与诗情,它开发的非常好,就是战争与诗情,所以我们这个博物馆,当然还要把它开发的更丰富一点,做得更完善一点。”
(烽火台
这是南宋时期的烽火台,当年是用一块天然突兀的巨石建筑而成,四周加以规整的砂石垒砌,如今芳草凄凄。这座古烽火台是目前三峡地区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战争遗存之一。
古往今来,长江不仅见证了经济文化的流徙与交融,同时还谱写了血与火的兵戈相交,直到那个热血悲歌的抗战岁月,瞿塘关还依然发挥着作用。
(云根堂,阴沉木
树木掩映之下,云根堂里里外外,长江独有的万年阴沉木,奇崛的瞿塘石,见证了亿万年前三峡地区的古生态风貌。
水令人远,石令人古。先民们以为大木是通天达地的天梯,具有神意和灵性。在庄子奇特的想象里,这些阴沉木早已存在,“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一棵直径达两米的阴沉木,生长期可达两千年,埋沉期约七千年以上,这是瞿塘关遗址博物馆中无边的景象。
(冯其庸来瞿塘关考察
著名的学者冯其庸是魏靖宇几十年的老朋友了,为了给博物馆写一篇《瞿塘关赋》的文章,八十多岁高龄的冯老依然坚持实际考察。
魏靖宇:“里面就是我的镇馆之宝了,冯老看一下这个文字,这是郭老四十年前的预言,现在我们终于找到了“奶拿”式的陶俑了,这就是高唐神女,你看原作,它是东汉的,这个是完整的,不是辽宁的红山文化中也出土了几个女神像吗?全裸的,那个。”
冯其庸:“但它是残的,它是非常早的。”
魏靖宇:“这个时间晚,但是他是没有受中原文化影响的,纯粹的巴人的东西,它没有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冯其庸:“这主要是象征生命。”
魏靖宇:“象征祈求生命、多子,她非常性感,这个是怀孕的。”
冯其庸:“怀孕了。”
魏靖宇:“这个应该是做爱之前的一种渴求,这是怀孕了,就是当时塑造她的这一个无名的雕塑家,实际上他是带着一种快感,非常高兴的,很随意的,不像我们现在很多雕塑家,老是这样抠抠抠,他就是拿泥巴这样玩出来的艺术。”
这些造型奇特的东汉女性陶俑,透露出迥异于中原正统文化的魅力,给人一种诱惑与震撼,一种神秘与敬畏,它是三峡地区出土的高唐神女文物资料,是进入了悠远历史情景之中的神秘引导。
魏靖宇:“做这样一个文化的景点,首先考虑的是它与自然的结合,怎么与自然结合为一体,因此我花了六年时间,六年时间也就是因为他这个地方,不能是一个建设部门、设计部门搞一个图纸出来,因为它无法设计,因为他只能因山因势而建,所以这个地方能不能建个什么建筑,这是一个建筑考虑景观效果,第二一个就是绿化的效果,我的要求就是,瞿塘关遗址博物馆,两年之内,现在已经基本上做了一半了,还得两年之内,基本上在白帝城那边不能看到建筑,不能让建筑进入游客的视线,所以这是考虑建瞿塘关博物馆成败的关键。”
字幕:留住精神
高唐神女、万年的乌木,是魏靖宇最为自豪的两个镇馆之宝。但这一切还都不是最终目的,让魏靖宇更为注重的是,再过两三年之后,游人从三峡经过,抬眼回望瞿塘关的时候,视线里将再也看不到人工的建筑,而是完美的自然景色。
当然,在这万千的景象之下,覆盖和蕴藏的是白帝城、瞿塘关最深厚的人文积淀,奉节人传承、永续着一个千年古城绵绵不绝的血脉,那最深沉的守望将深深的留在白帝城、留在不舍昼夜逝者如斯的长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