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名的灯火——观西安美术学院首届影视摄影专业毕业生作品展

(2006-06-12 16:24:42)
分类: 电影梳子
三天里,我只有两天到他们的影展上,我很抱歉,觉得对于主人的热情,我这样漫不经心的去而表示很不好意思。(实在是他们的展览和世界杯同时开幕)
鲁涛的这一班娃终于把他们的毕业作品拿出来,密密麻麻地展览了,这是美院最好的传统之一,但这一回展出的不是惯见的图画、雕塑、设计,或者行为艺术,而是像电影节那样的作品汇映。20多个首届影视摄影专业的毕业生,一共展出大约百部的作品,时间有长有短,类型、风格多姿多样,丰富极了。看到那一长串名单,我是很欣喜的,但更多的是惊讶,其中竟然还有90分钟标准的剧情长片,这就更令人惊讶,或许,这对电影学院的学生来说,可能稀松平常,但对我们就是一种奢望。
因为我与这班娃中的几个较为熟悉,我也知道他们这其中的甘苦,所以我想为他们说些话,况且,数年前,我和鲁兄也是从同一个这样的专业出来,可那时我们什么也不会弄。
认识这伙娃,是四年前,那时西安美院在鲁涛的努力下,开始招第一批影视摄影专业的学生,他和这些孩子朝夕相处,关系融洽不像是师生而像父子、哥们。有一次,他们这一家人喝酒,便大呼小叫地把我喊去。我去后,怎么也寻不着,他们是在学校后面一个集贸市场里的小饭馆,我记得是张耀出来接我,就是后来拍这部90分钟长片的主创者。吃了一回饭,喝几口酒,然后就和这伙学生认识。之后,这班学生竟然差不多每人都买了摄像机,有SONY—190P或CANNON—XL,机器在DV里面还是比较高端的,然后,他们拉来赞助,成立了工作室,并且在第二年举办了“西部青年独立影像展”。那次是这些学生的第一批作品,活动很隆重,也很成功。那个影展上,他们邀请来“六君子”之一的何建军导演,并且第一次完整播放了他的电影《邮差》,那时广电总局刚刚解开了对其影片的“禁令”,然后就隆重地在这个影像节上放映,当然,像这样的片子,几乎是没有什么机会在电影院放的。
我就在那里见识了他们对电影的激情,四年下来,他们开始做毕业创作的时候,鲁涛把所有的自由都给了他们,这一点很重要,是我见到的最好的教学方法之一,从而也就有了这一大批的作品的如期诞生。过程是麻烦而苦恼的,寒假前夕,他们集体性的进行着剧本的创作,而张耀他们几个要拍长片的想法就在那时决定下来,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美妙的期待。
第一天的展映下来,我就对鲁涛说,多好,不像咱们当年,TMD只要求写个论文就行,想起来真是傻X极了,用电影名字形容就是《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而这一届学生的集体成果那么丰富多彩,这些即将汇集一起的教学成果对美院未来的意义不可低估,它像一个模板放在那里,谁也绕不过去,“黄埔一期”(系党委书记语)就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典范。
看了几部,我由衷的喜欢,简单点评如下:
《幸福,最后一枪》
是一个有关农村计划生育的问题,这是现实的题材,但在处理上,却别具心裁,就是设置一个“连接”性的人物,他一头连着超生者,一头连着计生办。有些物件如钥匙、伞,构成了片子意味深长的含义,人物含糊不清的台词,仿佛都是刻意所为。看来作者是有意追求的,如中间打断叙事加进来的三四幅“黑画面”,安排了一个女孩稚嫩的声音和她的母亲的对话,是关于“寻猫”的话题,并且,每一次谈话的含义都有所区别,是一层递进的关系。这个片子的剪辑节奏相当有功夫,最精彩的当属后面一场吐唾沫。
《峰山》
这是一部纪录片,在内蒙通辽的一块草原上,时间是冬季,最冷的时节,但作者竟然不管这些,勇敢地去了,而且一扎就是好长时间,有意思的是,作者是个女孩子,在牧人的家里,由于没有地方睡,竟和作品的主人公同挤在一个炕上。看了片子,你就会知道,主人公是青年男子。这个片子,拍得出奇的平静,你都很难听到她端着摄像机时的喘息,但平静的牧民冬日生活中,却孕育着生命的一种勃发的活力。主人家的羊要生产了,小生命在太阳温暖的照耀下出世了,它怎么也站不起来,身上还粘着血迹,但它就是顽强地往起来站。草原上是微微的风,一个不到两岁的牧人的孩子,和这个小羊羔朝夕相处,与其说羊羔是他的“玩具”,不如说,那是草原上所有生命如此亲密无间的象征,这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赞美,尽管作者是带着一种现代文明的视点而观察的,但那一幕平静温暖的东方情调是怎么也抹不去的。
我惊叹于作者如此的平静,这是电视台根本无法拥有的。
《沉睡,死亡……》
名字很长,我也记不准,给我的节目单也找不见了。这个片子是实验片,作者是把他所知道的现代派的东西几乎都试个遍,但并不散乱,而且一步一步推向极致和高潮,终于在空旷的舞台上,随着十字架上受难形象的一个轰然坍塌,变成梦床,这个片子丰富的语义而饱满地释放。中间有一场麦田的远景,很美,就像阿巴斯《橄榄树下》最后一场的镜头,这样的场景在其他几个片子中也陆续出现,足以见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同时在搞这样的事情。
《红孩》
这是个很不简单的题材,纪录片,写的是一个在迪吧里跳“艳舞”的男孩,其生活不是正常生活的人所能理解的。但作者却没有先入的态度,只是很“有意味”的跟拍,把男孩的真诚一面赤裸裸的表达出来,很了不起。作者不流于记录,在片子结束时的一段采访,恰到好处,是升华而不是累赘。艺术的省略与铺张在这个片子中表现得很充分,我说的铺张是指这个妖冶的男人在那个狭窄的环境里,把他的思维和生活状态伸张得无限遥远。尽管我们都叫他guy.
《小妹》
长片,90分。一段成长的记忆。开场一场,长镜头,纵深的调度,一个少年从较黑的地方走向前景中的电话亭,在画框左侧,然后他就在这个地方给家里打电话,光影也仿佛从头上部下来,我不知道他们用灯了没有?背景里不时有人走进去,是一伙同学聚会的样子,在喝酒、聊天,他们的话题隐隐约约说到了未来,说到了影片的主题:成长。这时,一个女孩走进景深里,她就是小妹。我觉得这一场真好,光影、色调很柔和,很旧,就像旧时的故事,在心中流淌开来。
原来,他们是一群离家很远的中学生,这一群男孩中有一个大家共同的朋友小妹,小妹好象没有家,是个“贼”,这是他们挑选了一个很难的题目来做,而且群像是很难写好的,这个剧的关键也就在这三个孩子之间的感情戏了,可是他们在剧中处理的有些太过淡化。主要描述了大家困窘的生活,尤其是小妹的近乎赤贫的日子。但好的现象是,他们没有在影片里指责什么,去探讨什么社会责任之类的问题,而纯粹是内心的感受,甚至委屈也没有。
故事不长,但故事似乎却没有尽头,这日子也便没有尽头,对少年逝去年华的追忆也没有尽头。结尾处,小妹又骗到“我”的钱,在夜幕下,她坐在公交车里,远远弛去,“我”在镜头的最深处,在那个临时的站台上,越来越小、模糊,小妹离观众越来越越近、但不清楚,她不知要到哪里?又似乎永远也到达不了哪里……
电影的场景,大多数是在晚上的都市里拍摄,我不知道他们是偏爱这样的夜的迷离,还是向王家卫的一次致意,但我理解这是他们的窘迫,只有夜晚,才可以掩盖掉内心的一丝慌张,这便是他们的创作状态。城市里昏黄的灯下,一些无名的车辆在他们工作的场景中穿错而来,穿梭而去,无理而莽撞,但这是他们无力掌控的空间,不属于他们的调度范围。那些无名的灯火在他们的镜头里不断的闪闪烁烁,而他们也想极力抓住这个场景,于是,影片中充满了技术性的、卖弄的拍摄(延时),他们把“灯火”拖尾成长长的一抹迷离色彩,让它们在镜头前哗哗闪过,城市的身影在孩子们的心中,模模糊糊,怎么也看不清。我想这是成长的烦恼!
比赛就要开了,我要去看球赛了,祝你们有个新的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穷汉的颜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