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腔唱响白鹿原

(2006-06-13 08:31:01)
分类: 散文随笔
老腔唱响白鹿原
首场演出之后,北京人艺及作者陈忠实与华阴方面留影纪念
 
    当一拨一拨的“白鹿原热”“老腔热”甚至“原生态热”度过之后,现在,回想北京人艺话剧和华阴老腔是怎么结合在一起的那些偶然性细节,可能都不甚重要了,我以为重要的是,这一个“大雅”、一个“大俗”是怎么样必然地要契合在一起!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是作家陈忠实冠在书里最醒目的一句话,他要的是一种厚重的品格,而为这“厚重”苦苦寻觅舞台音乐的林兆华,极有机缘地碰到了老腔。
     华阴老腔,至今依旧保留着宋元以来中国传统说唱艺术“讲史”、“说话”的活跃因子,在当地,无论是张喜民,还是白毛王振中,他们都不把唱戏叫唱戏,而叫说戏,一个“说”字,其实道出了这个剧种在历史渊源上的秘密,它有着说唱体向戏曲代言体过渡的特点。把中国戏曲元素作为一种叙述结构运用于话剧之中,并不是林兆华导演的首创,而是他的一次更为彻底的先锋姿态。先锋并不只意味着学习别人,而是一次华丽转身,向中国的传统回归。
     这个传统就是中国古典戏曲,按北京人艺总导演焦菊隐的理念,就是建立“中国学派”。和话剧《白鹿原》开始排练的几乎同一时期,林兆华还执导了京剧《张协状元》的演出,这一古一新一中一洋的不同剧种,其中的联系似乎就是老腔的介入。我觉得《白鹿原》从这些中国最早的戏曲里拿到了一些最基本的演出形式,譬如说“一幕到底”。在南戏《张协状元》里,就不分折也不分出,戏从头一直演到尾,舞台上不挂也不拉幕布,时间和空间全由演员的唱、念、做来转换。《白鹿原》未尝不是和中国古典戏曲在精神上进行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对接。
     老腔音乐中所包含的古老说唱艺术的因素在话剧中,得到尽情的发挥和运用。值得注意的是,除过开场老腔是原作者陈忠实新填的词,其余十多段全是老腔戏曲原有的唱段,它是一种尊重传统也开创传统的糅合,是两者各自的诗意自然挥发后的血肉连接,这也是这位年届七十的先锋导演一次特立独行的高远追求。
     一开场,在“铸造”好了的原上,老腔演员集体亮相,四散的人群从边缘聚拢到舞台中央,就像一个集镇,也像一次庙会,这里,演唱似非演唱,而是刻意营造一种氛围,粗砺的陕西方言使观众似懂非懂,混混沌沌,只听见:“伙计们,都来咧?”“噢!”“操家伙!”“好!”于是,开始了激越苍劲的本土音乐演唱,一切犹如一个自远景的逐渐推近,原上老腔、秦声滔滔漫过,环境气氛浓烈磅礴。唱毕,当老腔群体流水一样退去,主人公白嘉轩上场,灯光勾画出多个不同景别交替,就像电影转场中的叠化,时间的流逝就在须臾间随光影“量”的转换而使戏剧发生“质”的变化。
    舞台寂静以后,林兆华面对来自陕西的我们,轻声细语娓娓而谈:“我几次到西安,听到秦腔、老腔,它不完全是一个乡土气息,应该讲老腔这么长的历史,它是国宝。因为我喜欢戏曲,喜欢中国的民间说唱艺术,在我们这块土地上滋生出的民间艺术,拿到原上去,是我想象中的,所以我舍弃了作曲。如果没有了老腔、秦腔的演员,《白鹿原》将达不到这个水平。他们加入以后,潜移默化对我们演员的表演有影响。如果把老腔取掉,把中间一些属于叙述性的或者是一种带有史诗性色彩的这种连接、这种舞台的样式取掉,纯话剧的演出,不会有这样的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