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当妲己和天子一起在雪地里兴高采烈地玩乐的时候,西岐的西伯侯宫内却正闹得天翻地覆。从来不碰兵器的伯邑考,举着一把利剑,剑尖直直地顶着相国散宜生的喉咙,要他马上出兵朝歌,救出父王西伯侯。
当姬发闻讯飞快地赶到宫廷时,只见文武百官吵吵嚷嚷地团团围着伯邑考和相国大人,有的在劝伯邑考住手,有的在劝相国答应出兵。见他姬发赶到,所有的人不约而同地为他让出一条路,使他得以在事件恶化之前冲到伯邑考和相国大人的面前。
一见他到场,相国散宜生眼中顿时一亮,好象见到了救星一般,使劲从嗓子眼里挤出一句话,二殿下救我。
许多年以后,当姬发对妲庚说起此事时,告诉妲庚说,要是我再晚到一步,相国大人可能就没命了。因为,当他赶到时,伯邑考手中的剑尖,已经顶破了相国大人喉节处的皮肤,从那里滴下一线细细的鲜血。
姬发后来之所以告诉妲庚此事,是想让妲庚知道他那可怜的哥哥有多么的爱她。当然,他没有告诉妲庚,他当时虽然冷静,却一时间也找不出什么合适的话,把伯邑考从那种迷狂里一下子拖出来。他只是轻轻地走到伯邑考面前,好象生怕惊动了一个熟睡的婴儿一般,叫了声,哥啊。然后,以更加轻柔的语气问道,你在干吗?仿佛伯邑考正在水塘边捉田鸡似的。
在整个家族乃至整个西岐,跟伯邑考说得上话的,除了其父亲西伯侯姬昌,就是作为仲弟的他,姬发。由于姬发跟老大伯邑考年龄相近,二人儿时几乎形影不离。姬发不仅深知他这个古里古怪的哥哥,而且象父亲一样,从内心深处挚爱着伯邑考。虽说伯邑考比他年长,但在实际生活中,他却象伯邑考的兄长一般处处照顾着这个仿佛从天外掉下来的怪人儿。
姬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悄悄地对他说过,说他这个哥哥不仅不象他们家族里的人,不仅不象西岐人,而且还不象当今天下的任何人。他父亲说,伯邑考可能是天上一个十分奇怪的星宿,不知怎么的就降到了他们家里。姬发长大后,曾经有一度不明白父亲为什么对伯邑考那么偏心,但他只要想起父亲说过的这番话,即使不理解也马上释然了。
由于父亲的偏爱,伯邑考在整个家族乃至整个西岐,享有着最为特殊的待遇。所有兄弟都不许说的话,不许做的事,唯独伯邑考说了做了,父亲从来不处罚。父亲每次外出尤其是去朝歌,身边带着的永远是伯邑考,仿佛伯邑考是他父亲的独生子一般。而且,父亲从来不对任何人解释,他为什么如此偏心。只有一次,姬发听见父亲在跟散宜生相国闲聊,说伯邑考哪怕活到一百岁,都会象个三岁小孩子。
按说西岐是个非常有法度,非常讲自律的地方;任何人都不得放纵自己,据说他们也不会放纵自己。西岐人最引以为骄傲的,不是射下多少只飞禽,或者武功有如何高强,因为作为一个游牧部落的后裔,这些都是不言而喻因而是不足为奇的。西岐人甚至也不以人有多聪明,智商有多高引以为荣,而是讲究如何的有教养,如何的懂礼貌。言谈之间的彬彬有礼,乃是西岐人最引以为骄傲的。就象当今的汉人能操一口流利的英语,不是让人肃然起敬,就是令人刮目相看。
然而,伯邑考却永远置身这样的彬彬有礼之外,他父亲也从来没有对他有过任何自律的要求。哪怕伯邑考已经结婚成家,跟人说话还象小孩子一样,有时甚至会大声嚷嚷着冲进父亲的书房,告诉父亲一件只有在他伯邑考看来是十分重要的事情。父亲的书房是一般人不可随便进入的地方,尤其是在父亲读简或者推演卦象的时候,绝对不许任何人打扰。
父亲这次去朝歌,由于感觉不太吉祥,不仅没有象往常那样带上伯邑考,而且还特意把他姬发,四弟姬旦,和散宜生相国,南宫适将军等人叫到一起,关照说,不管他去朝歌后发生什么事情,绝对不许任何人去朝歌。所有的人,全部待在西岐,不许离开西岐一步,等着他回来。
由于父亲说得十分严肃,没有人敢违背这道死命令。然而,所有的人,包括他父亲在内,都忘记了伯邑考是个永远的例外。
要是当时没有人告诉伯邑考,他父亲被纣王关起来了,也许就不会有什么差错了。但偏偏有个平日里跟伯邑考特别要好的小丫环,多嘴多舌地对伯邑考透露了这个消息。于是,就发生了那幕伯邑考剑逼散宜生相国。不过,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伯邑考之所以如此疯狂,仅仅是因为他救父心切,没有人知道这背后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西伯侯答应过伯邑考,要带他去冀州府求婚。
后来,姬发对妲庚说,要是他当时知道哥哥跟父亲之间有过那么个协议就好了,他一定会想办法阻止伯邑考去朝歌。当然,那是后话。
当时,伯邑考听见姬发问他在干什么之后, 回过头来看了他一眼,回答说,阿弟呀,这老儿不肯去救咱父亲哪。
他朝伯邑考走近一步,轻轻地说道,哥啊,你把这剑撤回来,没准相国大人就答应你了。
真的么?伯邑考很认真地问道。
哥啊,你试试看吧。
伯邑考听了,信以为真,果然把剑撤了回来。一见伯邑考撤剑,说时迟那时快,不等伯邑考再次举起,姬发一个箭步冲上前,一把夺过剑来,朝伯邑考厉声喝道,哥啊,你别再胡闹了!
伯邑考顿时呆了一呆,然后回过神来,朝姬发大声嚷嚷道,你又骗了我,你又骗了我!
然而,姬发却顾不得向伯邑考作解释,而是立即转过身去,对散宜生相国彬彬有礼地鞠了一躬,向相国赔礼道,相国大人受惊了,请受姬发一拜!
散宜生赶紧松开捂着脖子的手,忙不迭地向他还礼,不惊,不惊,微臣万分感谢二殿下相救之恩。二殿下如此大恩大德, 微臣没齿不忘。
接下去,姬发和相国大人就这么彼此不停地你向我鞠躬,我向你行礼,又是道歉,又是感激,忙乎了好一阵子,听凭伯邑考在一旁气得又是嚷嚷,又是跳脚。
事后,在场的文武百官全都对姬发的如此彬彬有礼,如此的在紧急关头仍然不忘礼仪,印象极为深刻。这在后来西伯侯确定太子的时候,产生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因为全体朝臣一致推举姬发为太子的一个举足轻重的理由,就是姬发殿下的救人不忘行礼。至于后来有些史家和哲人,更是将此上升到礼仪之邦应有的文化高度,认定就算当时伯邑考和散宜生相国在混乱中同归于尽,但姬发殿下的礼数仍然还是不可或缺的。在他们看来,在当时那样的情形之下,救人似乎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他们认为从伯邑考手中夺剑,比从一个三岁小儿手里拿走一块糖果还容易。但救完人马上向被救者行礼,却是很少有人做得到的。而这正是姬发的过人之处,也是姬发后来为什么会成为伟大的万古不朽的周武王的根本原因。正如当年的受辛殿下在关键时刻托住塌梁一样,姬发殿下在救人时所体现的礼仪风范,使他击败了他的所有弟兄,成为西伯侯的继承者,也成为当时脍炙人口的美谈。
姬发后来对妲庚说,他那时虽然有预感会成为继承人,但并不敢确定。尽管大孩子般的伯邑考肯定不会成为竞争对手,但四弟姬旦,却由于聪明过人而一直被众人所看好。
不过,他接着对妲庚解释说,他当时对相国大人行完礼之后,马上就想到了如何安慰哥哥伯邑考。他把被他气得一塌糊涂的伯邑考带到自己的庭院里,对伯邑考说,父亲的事情不用着急,父亲走之前早就安排停当了。
他见伯邑考不相信,就问伯邑考说,大哥觉得大哥跟相国比,谁比谁更聪明?伯邑考回答说,那当然是相国啦,要不他怎么会当相国呢?于是,他接着问道,在相国和你阿弟之间,谁比谁更聪明?伯邑考想了好一会,回答说,你比相国更聪明,因为我那么逼他,他都想不出什么办法来;而你一来,就把我们二人一起解决了。姬发点点头,最后问道,那在你阿弟和我们的父亲之间,谁比谁更聪明。伯邑考听了,不由叫了起来,回答说,这还用问么?我们的父亲可是天底下最最聪明的人,谁也比不上的。于是,姬发笑了,告诉伯邑考说,有关父亲的一切,父亲早就安排妥当了,但父亲不让我马上告诉你。父亲叫我转告你说,等到父亲一回来,你就全都明白了。
伯邑考听他这么一说,顿时眉开眼笑,对他说,阿弟呀,那咱们就等着父亲回来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