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学者容世诚写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讲述1930年美国派拉蒙公司有声歌舞片《璇宫艳史》在中国上映后,旅居上海的粤剧名伶薛觉先抢前在同年下半年将影片改成时装的粤曲舞台剧,并自己饰演阿露佛伯爵。翌年另一粤剧名伶马师曾也排出自已的版本,遂有薛马争雄之说。
34年,邵氏前身的上海天一公司将薛版《璇宫艳史》拍成粤曲歌舞电影,由薛觉先自编自导自演。到57年,电懋公司再拍《璇宫艳史》粤曲片,由张瑛、罗艳卿、梁醒波、谭兰卿主演,并在58年追拍续集,张瑛和罗艳卿在片中的曲艺唱腔,是宣传重点之一。
薛觉先除此片外,还拍了《白金龙》和《毒玫瑰》等「西装剧」。在50年代,香港粤剧电影界掀起仿拍好莱坞片的热潮,出现西装粤曲歌舞片如《月宫宝盒》、《历尽沧桑一美人》、《驸马艳史》、《玻璃鞋》、《贼王子》。我上小学时期在电视上还补看过这些半唐番歌舞片,由香港粤剧红伶扮欧洲人、阿拉伯人、印度人,演到半途就唱起粤曲,生鬼有趣,不以为忤。
大概,所有传统戏曲都有半唐番成份,至少会用上胡音胡乐器。晚出的如京剧及粤剧,混杂程度可能是最高的。30年代以后,粤剧大师抢拍西装剧,可能是为了生存,为了赚钱,也可能是想发展当代粤剧,学者可能说是对现代的回应。可以看到一点,当时的粤剧界领军人物不介意混杂,很有主体思想。
如果上世纪的粤剧粤曲是混杂的,同期坊间粤语小调说唱包括「木鱼」、「龙舟」、「南音」、「咸水歌」等更花雅不分,而粤语流行曲最初叫跳舞粤曲,是为伴跳西洋社交舞而出现,容世诚所说的「粤曲是战后香港舞厅的主要演唱曲种」,乐器中西合璧,梵铃、色士风、吐林必、吐林风、告朗匿、结他、爵士鼓配二胡、琵琶。
容世诚提及50年代后期粤语歌旗手周聪,在创作流行曲时,受到粤剧大师吕文成的鼓励和影响,并从其它粤曲前辈处学到编写粤语歌的技巧。当年另一重要粤语流行歌手吕红,就是吕文成之女。粤语流行曲部份养料来自粤剧粤曲及粤语小调,一衣带水不在话下,但同时也大量的改编各地民间歌谣、国语时代曲、西方古典音乐、西洋东洋流行曲及电影插曲,可说一起步就是百川汇流的杂种化结晶。
70年代粤语流行曲崛起的两大人物,许冠杰用结他作曲,顾嘉辉出身夜总会,他的创作,既非延续早前的粤曲小调、国语时代曲或当时得令的英美摇滚及民歌,反是取材于西方更早期的大乐队风格,编出悦耳、气派的连续剧主题曲。
70年代最后几年,的士高流行,粤语快歌多加进跳舞节奏,功能上回到早期的跳舞粤曲。及后电子合成器普及,粤语流行曲就添了电子声。据林夕在86年说,罗文与甄妮合唱的《射雕英雄传》是电子编曲的滥觞,而「84年的《天籁》,得了最佳编曲奖,显示,电子化的感觉将会进占我们流行音乐的感性之中」。
居港的菲律宾及其它非华裔乐人是香港整体乐坛的重要成员,详情可参看黄霑的博士论文,很多粤语流行曲都是由他们奏乐或录音的,更有作曲编曲者如Nono
Ocampo、Chris Babida。
80年代,香港流行乐坛大量改编了精妙动听的日本原创流行歌曲,由梅艳芳至张学友无不受惠于这个改编潮,故此也可说是日本流行曲替香港粤语歌输入了新血,大幅提升了后者的亮度和热度。
粤语流行曲杂种修成正果,是香港文化本地化发展的最佳范例,一、进口替代:本地制作取替进口产品;二、本地化就是杂种化;三、杂种的本地化成了文化特色,建构出香港的文化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