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设计的本土化

(2007-08-15 20:17:18)

 60年代末,设计在香港亦叫商业美术、实用美术,名称尚未统一,不过已经有点基础了。

  石汉瑞师出名门,在耶鲁的老师Paul Rand是设计商标、广告和企业形象的传奇人物,美学上属于由欧洲移植到美国东岸的现代主义。

  60年代中从美国回来的王无邪,除了教中文大学校外部设计课外,还写了《平面设计原理》一书,介绍的是包浩斯的课题,当时北美的重点设计学校都已是师随包浩斯的了。据美学研究者文洁华写,有人认为吕寿琨的水墨画,在线条和颜色的运用上也受到包浩斯影响。

 现在我们提到吕寿琨、王无邪,想起的是他们的水墨成就及艺术主张,忘了他们也在香港设计的起步阶段扮演过教育角色。王无邪认吕寿琨为启蒙老师,而70年已经得奖成名的靳埭强称王无邪为老师,水墨画与设计双轨发展,他们三人加上梁巨廷、张氏兄弟和大股东吕立勋等圈里人在70年创办了大一艺术设计学院,开始时只在夜间业余授课,其中一个在那年上了9个月课的学生是陈幼坚。

 大一至今仍自称是「承接德国包浩斯学院构成主义为教学蓝本」。

 这是种张力:设计与水墨画、现代与传统、西方或国际风格与东方或本土特色如何对抗、交杂、融汇,相信曾是香港水墨画家和一些平面设计师的共同命题。70年代中以后,设计行业更成熟了,不过当年的平面设计师如施养德、靳埭强、余奉祖、陈幼坚都是做广告设计的,商业压力逼使他们拿出有效创意而不是发宣言辩立场。结果,设计界是各种风格并存不相悖,市场导向,喜欢就是好。

 不过也会有人想:能不能作更好的结合呢?

 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日本设计师如横尾忠则当时这么有启发性,因为他们做了个示范,原来民俗、传统、波普的本土元素,不避雅俗古今东西,都是可以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的。

 此外,70年代不单是现代主义国际风格面临挑战,也是任何艺术上的纯粹主义受到质疑的年代,波普概念装置艺术、后现代建筑、装饰艺术及半唐番室内设计、工艺美术及曼菲斯家具设计、崩客及日本服装设计、异域异族发型和首饰设计、人体工学环保工业设计、街头拼贴涂鸦平面设计等等的涌现,使得设计界有大量可供借用的资源,冲破以前的概念枷锁。   

 靳埭强曾反问自己,以水墨来画波普,最后会否变成垃圾画?陈幼坚曾在4家大广告公司打工,发觉洋人创作同事喜欢那些一般香港人不重视的坊间设计,为什么有这样的审美错位?后来他们都能够通过在设计领域的实践解答了这些问题。

 就港式设计来说,观念上最重要的突破,可能是给了所谓本地元素一个比水墨界更包容更务实的演译。当年香港水墨界充满使命感和争议的论述,突显的是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命题,可归总到吕寿琨的率性从心、王无邪的「回到东方来再出发」。可是,那一辈的现代水墨画家虽然皆意识到香港中西交汇的独特性,在转化中国传统及响应西方当代的同时,却稍嫌对当代的本地特色注视不足。

 设计界则由石汉瑞、靳埭强至陈幼坚皆用上本地元素,态度与格调各异,加起来却微妙的把命题从东方或传统 -- 往往指儒释道的大传统,转换并且落实为本土与民间,设计元素因此可以是我们小时候见过的现代化早期的商品商标,可以是传统小工艺或岭南民俗文化,可以是人民共和国或殖民地的图征,可以是大老倌大头绿衣大种乞儿金牙大婶,可以是福禄寿红孩儿欢喜佛茅山道士,也可以是太极、八卦、竹简、毛笔书法,管它是庙堂还是江湖,同时,欧美日本及本地的流行文化都市符号伴着大家长大,都是广义本土的一部份,故此,旗袍、算盘、戏曲脸谱、文房四宝可以提供设计灵感,竹棚、木凳、点心蒸笼、廉价红白蓝塑料袋可以转化为设计艺术品,设计界因为运用到本地特色而溢界占据了香港视觉艺术的中心位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