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许冠文写了首中文歌,由许冠杰谱曲,歌名叫《铁塔凌云》,在TVB的《双星报喜》及《欢乐今宵》节目上献唱。这是许冠杰第一首原唱的粤语歌。不知道他是否已经意识到,几年后粤语歌将铺天盖地的取代英文歌。
70年代的粤语歌潮,跟历来香港的国语歌一样,有赖电影的推动。许冠杰随《鬼马双星》电影在74年11月推出了同名粤语歌大碟,跟着两年还出了《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大碟。另外,76年一部新派警匪片《跳灰》的主题曲,黄沾词、黎小田曲、陈丽斯主唱的《问我》,亦流行一时。
不过,这次粤语歌大潮不止一洗颓风,简直是人民大翻身,狂风扫落叶,然后一统天下。何来这么巨大的新能量?答案之一是:粤语电视。这个媒体的威力,是前所未见的。
71年,本身并非广东人的资深影视人王天林,替TVB监制电视剧《啼笑姻缘》时,力排众议,主题曲用粤语唱出,顾嘉辉作曲、叶绍德填词、仙杜拉主唱。86年林夕在《号外》写:「自《啼笑姻缘》以来,粤语流行曲便在电视剧带领下踏上正途。很多歌星都是以唱主题曲起家的,罗文《锦绣前程》、关正杰《天蚕变》、叶振棠《戏剧人生》、叶丽仪《上海滩》」。
不过,电视影响力在香港的全面爆发,要等到76年TVB武侠剧和长篇连续剧出现后,全民看电视,顺带电视连续剧主题曲也成了全民之音:《狂潮》、《家变》、《陆小凤》、《决战前夕》、《小李飞刀》、《誓要入刀山》、《倚天屠龙记》、《楚留香》……《香港电台》79年2月开始的《十大中文金曲》年度选举,78至80年的30首金曲有15首是电视主题曲。
电视更把粤语流行曲变成全民触目的收视盛事。77年3月TVB制作了香港国际唱片业协会主办的《第一届金唱片颁奖典礼》,得奖的本地歌手包括杜莉莎、露云娜、温拿乐队、许冠杰、徐小凤、陈秋霞、郑少秋与汪明荃。
77那年只有16张本地的金唱片,颁给售逾15000张的唱片。78年有19张,另增了白金唱片6张,后者指标是售逾30000张。79年增至金唱片24张,白金唱片19张。到了80年,金唱片标准提至售逾25000张,白金唱片至售逾50000张。81年曾有过金唱片20张,白金唱片35张的纪录,虽其中5张是邓丽君的国语大碟,但无可否认,粤语歌的风行,使香港唱片的销路激增,唱片业产值猛升。
76至78年各电视台的歌唱比赛如《亚洲业余歌唱比赛》和《香港流行歌曲创作邀请赛》,冒出了张国荣、陈百强、蔡枫华、露云娜。82年7月,TVB的《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发现了梅艳芳。
除电台、电影、报刊宣传外,本地粤语流行曲的起飞跟无线电视的推动是分不开的。
这时候有一个微妙的变化:一方面,香港的电视战争81年结束,TVB完成霸业,也垄断了本地歌手的电视露面权,对流行乐坛的影响无与伦比。电视主题曲年代最重要的作曲家顾嘉辉,81年决定赴美国深造,TVB也放心让他走,还趁机做了个《群星拱照顾嘉辉》的欢送大骚。
不过在另一方面,消费者的趣味有点改了。林夕说:「从前流行古装武侠剧主题曲,到83、84年开始才强调现代城市经验……甚至,对一般电视主题曲有所抗拒」。84那年,电视主题曲竟没有一首进得了金曲榜。
从这个意义上,香港的粤语流行曲在83、84年才真的到了成熟期,有了相对的主导性,不再是电视或电影的衍生物了。那两年谭咏麟有《雾之恋》、《爱的根源》,张国荣有《风继续吹》、《Monica》,梅艳芳有《赤色梅艳芳》、《飞跃舞台》,本地新超级巨星时代到了。
红馆纪元也到了:当然,83年5月5日开第一场个人演唱会的,还是许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