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的美国片《周末狂热》,78年初夏在香港公演,将的士高舞曲推上沸点,接下来还有《油脂》、《TKI
Friday》等歌舞大片袭港。可是本地的唱片界,最初估计《周末狂热》的双碟只能卖掉一万张,结果一度弄得断市,出乎意料几个月内卖掉超过五万张。
感觉上,当时英文歌的势头还挺盛。其实,的士高舞曲只是英文歌在香港的秋老虎。同属宝丽多唱片公司的另一张唱片、本地制作的许冠杰《卖身契》,估计78年头六个月在香港就发行了13万张,加上台湾星马及海外侨社,黑胶唱片与录音带合起来发了55万。另一张本地制作的粤语唱片,郑少秋的《倚天屠龙记》,也正在热卖。
可见当时本地粤语歌的流行程度,已经远远超越了进口音乐,后者主要是英文歌。
不过,在78年,英文歌还撑得住门面,Abba, Boney
M., Olivia
Newton-John唱遍大街小巷,的士高场所更遍地开花,给人感觉英文歌依然时尚。当时的DJ仍在努力的推介英文歌,很有使命感,音乐上要与国际即美国接轨。在9月的《号外》,我引了《商业电台》俞琤和《香港电台》吴锡辉的话。俞琤说“Every
time we played a song, we mentioned Billboard”
;她说:以前电台播英文歌,百份之六十是旧歌,现在越走越近美国排行榜,「Foreigner以前冇人听,依家系青山道都好好卖」。吴锡辉说现在DJ「可以更大胆选曲,不需要百分之一百商业化」。
英文流行曲消费者的口味越来越精妙,不禁让人对英文歌在本地的发展充满憧憬,谁料到越分众越脆弱,何况蛮子已经造反了,曾经如日方中的英文歌帝国,落日将何其速?
由78年退回15年,《商业电台》中文台曾因为道德理由一度禁播The
Beatles的音乐,推前15年到1993年香港粤语歌产业黄金时代的最后几年,英文流行曲不用禁也会因为商业考虑几乎不再被选播。
形势比人强,所有香港歌手收到一个讯息,你要红?唱粤语歌吧!你会红。
86年12月的《号外》,林夕写了《中文歌十年》一文,提出「崛起的原型」三段论,他说红歌手的崛起,「早期其实有一个原型,便是坚持,放弃,红」,罗文、甄妮本来坚持唱国语歌,后来放弃坚持,改唱粤语歌而红,许冠杰、林子祥、叶振棠、谭咏麟、阿B、陈洁灵、关正杰、大L都是玩乐队唱英文歌的,「后来不得不屈就了,这样,便红了。由于屈就,自显得感人」。
许冠杰的最后努力值得一提--
74年2月他的冠军英文单曲The Morning
After首天卖出一千张,被认为是不得了的成绩,但同年他的《鬼马双星》卖15万张,然后有75年《天才与白痴》、76年《半斤八两》等劲卖大碟,早已尝到粤语歌的巨大甜头和无比威力,但他仍坚持在70年代中灌录了几张英文碟,最后一张Sam
Hui Came
Travelling出来时已是77年11月,并且,同年他的第一张个人精选集一半还选放了英文歌。
79年8月我访问了被认为最洋气的林子祥,他已从唱英文歌转到唱粤语,并刚出了第一张粤语大碟《抉择》,他说:「我的英文唱片心机俾好多,但反应啎够,现在一样用英文碟的心机,摆落中文歌,用听众的语言讲野」。连林子祥都改唱粤语歌,英文歌怎能不被边缘化,粤语歌一枝独秀的日子还会远吗?
鲁思明在《号外》79年6月评述TVB节目「第三届金唱片颁奖礼」时说,当主持人何守信和狄波拉宣布,进口唱片的24个得奖者不再逐一颁发奖项而是全体一起上台领奖,台下观众如释重负。这说明三点:一、进口唱片一直大有人买;二、那年的电视观众已经觉得颁奖给进口唱片是过场是闷场,戏肉是在绝大部份粤语的本地唱片;三、唱片公司也接受TVB把得奖外国唱片速战速决的做法,宣传的重点在本地唱片。夜尚未央,何以星陨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