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月31日,在岑建勋主导下,《号外》杂志替香港电台制作了一场怀旧音乐会,宣传上说:「差不多所有你能够记得的六十年代香港乐坛的人物都会出现」。
他们是谁?依邓小宇在同年10月份一篇叫《我确信,这的确是我的音乐会》的报导,演唱者排名不分先后有陈欣健、岑南羚、何国禧、关正杰、萧亮、Robert
Lee、Michael Remedios、Anders Nelson、Joe Jr.、Teddy Robin和许冠杰
--
算不上「所有」人物,但也够代表性。当晚送了纪念品给为香港引介英文歌居功至伟的前辈DJ
”Uncle Ray”
Cordeiro,台前台后台下还有梁淑怡、张敏仪、俞琤、叶德娴、陈国新、张英、郑东汉、Wallace
Chow、Clifford Yim、Albert Lee、Kenneth Cheung
……猜想还有很多伴奏者在圈子里都曾是有名的,据叶汉良在同一期《号外》的文章,许冠杰上台后还介绍了各伴奏「老鬼」。说不定他们以前都是穿一条裤子、追同一个女孩子的。
80年8月我人在温哥华,错过了这场注定是「空前绝后」的盛会。
当时的许冠杰,早已是香港粤语流行乐坛最大的一颗星,个人演唱会开到政府大球场,奇怪他竟然还能以神秘嘉宾身份参加这样的大杂烩演唱会,而没有被唱片公司、经理人劝阻。不同公司的一众歌手,跟业余歌手同台演出,为的是怀旧及「我这一代打band仔」的团结精神,这种情况,到了高度商业化的80年代,不可能再发生,试想想83年有了红磡体育馆,演唱会成了高产值大骚后,偶像歌手会多爱惜羽毛?
邓小宇写:「我不知阿Sam重唱英文歌的感受如何,但稍后他和Teddy两人合唱Beatles
Medley的时候,确是生龙活虎,两人都施展出浑身解数」。
这是另一个特点,就是只唱英文歌,完全无视60年代香港乐坛还有粤语歌和国语歌。
其实从70年代中开始,粤语流行曲势头已猛升。那次演唱会上的部份歌手,平常在职业上己经是转唱粤语歌的了,但那个晚上,他们用英语唱歌。叶汉良察觉:「60年代的他们,好像与现时中文粤语歌曲的他们划分为二」。时代早已变了,这场演唱会好像在宣布:本店在今晚狂欢后光荣结业。
如果有人问我,《号外》对当时香港文化有什么走漏眼的地方,我首先想起的是:在我主编下的70年代《号外》,对本地粤语流行曲的崛起不够重视,不单没有参与打造潮流,反而有点落后于形势,从编辑角度,至今想起我心仍戚戚然。
翻看80年以前的《号外》,很容易发觉评音乐的篇幅甚多,众乐评人品位高妙,信息完全与英美同步。换句话说,几乎没人写本地粤语歌的评介。
当时《号外》很有热情的站在第一线推动本地的电影、电视、舞台表演、书报刊漫画、生活风尚、学术以至书写,唯独音乐上偏心进口的英文歌。看起来,有意无意地,英文歌真是某一类香港人捍卫英美流行文化的最后堡垒,要到80年代才陆续投降。
哪一类香港人?可能是部份60年代前后上英文中学的「书院仔、书院女」、「番书仔、番书女」,像我,当年只听英文歌,其中音乐感特强的同学还搞了点本地化,就是自弹自唱或组乐队,甚至自己作曲作词
-- 歌词当然是英文的了。
黄金期是60年代,特别是The
Beatles访港的64年后,用Uncle
Ray在接受《号外》访问时的话:「在Beatles未开始他们的音乐之前,香港流行的全是夜总会式的音乐,受欢迎的歌星全在夜总会演唱,当时并没有流行音乐会这回事,Beatles出现之后,乐队才开始如雨后春笋般组成,每间中学都有它们的乐队」。曾经「玩Band」、「夹band」的岑建勋写:「大概是64、65年开始,香港兴起一股组织乐队的热潮,最灿烂的时光,是66年至69年。之后解散的解散,离开的离开」。
60年代是一类人永远的怀旧对象,伴我们成长的是英文歌,那感觉是凄美和无可替代的,Uncle
Ray曾说:庆幸我是当时历史的一部份;我想说:庆幸我在青春期遇上那年代的英文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