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年的香港电影最丰盛?如果你问我,我会说是1981年。我知道这样说很主观,那是我进入电影圈的第一年,可能误把亢奋当作判断,而且之后还有几个收成好片的年份如84年。不过,哪怕有争议,我还是想说,81年香港电影呈现的多样化全景,和其中包含的可能性,是以后的二十几年都比不上的。
这是各路英雄各自修行多年后、共趋成熟的一次总检阅,不同的品位阵营终于在同一平台上校劲,甚至可以说是彼此第一次真正看到了、打量了对方。
一群特别机灵的二线影人麦嘉、石天、黄柏鸣、曾志伟等,在影圈磨练有年,凭惊人的能动力和草根的直觉性,快要奋斗出一个巨大风潮,他们与香港观众的品位,到81年终于完全同步了。我没有看那年的《欢乐神仙窝》,但去看了《追女仔》的午夜场,简直傻眼,现场爆笑反应之强,让我确定快要变天了,观众爱港片的热度已远超过西片。在这个临界点上,他们加大制作投资,如虎添翼的邀得徐克带刀加盟,拍他的第一部大成本商业片:豪华包装的闹笑剧《鬼马智多星》。徐克岂等闲人,让他进入了主流,掌握到更大资源,香港商业类型电影还会一样吗?82年的春节,新艺城公司豪华却草根的大制作闹笑片《最佳拍檔》登场,正式宣告香港商业片黄金十年的开始。
自70年代中以来,闹喜剧和谐趣功夫片是两大卖座类型,81年许冠文依然称王,主掌贺岁片,《摩登保镖》再破卖座纪录,印证了以大制作来包装草根闹喜剧的程序。片场武行红裤子三高手洪金宝、袁和平、刘家良都有承先启后的作品。那时期的《鬼打鬼》、《人吓人》、《败家仔》反映出当年洪金宝的导演天份,是他最好看的片子。袁和平的黄飞鸿影片《勇者无惧》也不错,但他正在拍摄的茅山术士武打片《奇门遁甲》才是被低估的经典。刘家良是作者论影评人宠儿,那年导了少年黄飞鸿影片《武馆》和搞笑功夫片《长辈》,前者是十大卖座片,后者主演的惠英红得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那年,消沉多年的长城公司拍出了张鑫炎导演的卖座片《少林寺》,捧红了19岁的李连杰。
甚至萧荣导演、邓光荣主演的《无毒不丈夫》,王锺、郑则士的《冲锋车》,及周润发、李修贤演的《执法者》等警匪黑帮片,也为86年以后这个电影类型的复苏埋下伏笔。同年的一连串赌片,也预告了89年后的赌片热。不过,这些类型都要耐心等待它们时机的到来。
可以看到,80年代港产商业片的「煞食」元素,在81年已完备,只待更多资金投入,港产片就可以把制作玩大。这笔新钱很快就从台湾和海外侨社递过来了。
这一年,成龙在搞什么?嘉禾公司过早想以他打入所谓国际市场,拍了《炮弹飞车》,不提也罢,不过,他会再回来以拍本地片而成影坛一哥,并会再度打入国际市场,反正他的故事还长着呢!
吴宇森当时只是个有性格的熟手行货导演,尚未找到自己风格。那年他替新艺城拍了《滑稽时代》。
可以下一个结语:80年代港产商业片的高飞,主要是由片场科班学徒出身、70年代已出道的土炮电影人带动起来的,而不是由新浪潮或新近空降入影圈的洋气导演掀起的。
严格来说,只有一个徐克是成功的从新浪潮转型为80后香港主流电影的旗手。
从午夜场观众的反应看,那年还有两个新导演的片子是被认同的,一个是王晶的赌片《千王斗千霸》,另一个是黄志强的血腥黑帮片《舞厅》。我看《舞厅》的那场,戏演完灯都亮了,午夜场千奇百怪的观众还在喧哗高兴,不肯离去。《舞厅》现已是港产黑帮片的癖经典。
到这里,我说了81年香港电影状况的一半:属于午夜场观众的一半。不过,在80年代,星期六晚上十一点半午夜场的观众几乎代表了主流观众。
﹝原载《万象》、《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明报》世纪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