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常百姓家

(2007-04-08 10:39:24)

 十多年前我刚去大陆,一些内地朋友会问说香港是否经常发生黑社会仇杀。我私下也觉得香港黑社会有点张狂,不过为了把话题速战速决,我会跟内地朋友说,香港治安其实还可以,一年的他杀案件才不过百来宗,包括情杀和一时冲动的误杀,真正被黑帮所杀的,特别是中枪而死的,加起来远不如吴宇森随随便便的一部枪战片里死的人数。

 我知道朋友对香港的印象,是从电影来的,而在那时候内地看到的港产片中,比较有真实感的往往是警匪黑帮片。若果那朋友是个年轻人,我可能会告诉他,港产时装连续剧中的香港,可能比电影更接近香港日常现实的感觉。

 当然,电影或连续剧里的真实感,都是经营出来的幻觉效果,不应等同现实。不过,我一直有个不太好意思说的观点,就是这么多年下来,家庭时装连续剧整体而言让我们看到的香港,有可能比其它说故事的形式如港产片、话剧、漫画以至我们的小说更有代表性。

 有冇搞错?或许我是错的,因为我没有做文本比较,不过,认为我错的人大概也没几个做过时装连续剧的文本研究 -- 谁有空去钻研又长又多的连续剧?

 有人马上指出,TVB曾励珍监制的家庭剧,总是安排一家十几口每天晚上在客厅排排坐,你一句我一句的聊天。香港有很多这样的大家庭吗?各房女婿媳妇每个晚上会同处一屋甚至同桌吃饭吗?香港老百姓家庭还有这么大的客厅吗?太假了!

 我不会傻到用作者论的眼光把这种场景捧之为:TVB片厂时期曾励珍制作组三机作业流程的独特风格。我承认那是一种片厂戏的方便处理手法,可能重复了太多次,用了太多年,成了TVB时装剧的陈套。

 我每次看到这种场面,心里想的是:香港人真喜欢家庭,主角大多至孝笃亲,惠及姨妈姑爹,人人都有人关心。

 这可能是集体无意识,观众仍能投入,不觉得有隔,甚至可能感到那个场境里存在着比写实更可触摸的真实 -- 亲情,不管寻常百姓家是否晚晚一起开饭吃宵夜。

 这类场境,对白必多,婆婆妈妈,有时候还真像人话 -- 香港人在说话。可能是电视演员为了逼真去学街头巷尾的一般人,而有些香港人又去模仿了连续剧里的演员。渐移默化不奇怪,一周五天,每天两小时好了,一年下来已超过500小时,用早期号外视评人澄雨的话:「曹雪芹可能一生都没看过这么长时间的戏剧」。

 相反在港产时装电影里,因为多是实景拍摄,并要照顾节奏感,主角一般虽也是至孝笃亲,不过大多是单身、单亲、二人世界或是核心家庭,至多还有个老母,很少有大家庭戏。对白不能拖泥带水,因此都像警句。

 家庭时装剧里的主要人物,总得有个什么职业,不管是当飞机师或开花店,都得带到一点职场的情况,让你知道各行各业的表征,而且呈现的往往是当时观众感与趣的行业,故此多多少少如吴昊在《香港电视史话》所说:「电视再建构社会真实」。

 反观港产电影却只对两个行业做了超深层生存状态描述,就是差人与蛊惑仔。若勉强要找出第三个常见行业,那将是妓女。

 港产时装连续剧制造出不少香港人的典型,如《狂潮》周润发饰的邵华山,《家变》汪明荃饰的女强人洛琳、《网中人》廖伟雄饰的新移民阿灿,都成了香港的集体记忆 -- 对不起,我举的例子很旧。1978年《变色龙》潘志文饰的邝志立最后一句台词「我唔怕你班契弟,因为我最契弟」,比北京小说家王朔的「我是流氓我怕谁」早了不少,大慨也折射了两地痞子文化的进程。

﹝原载《万象》、《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明报》世纪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