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香港的电视,像是电影的孵化器。
71年10月1日,从美国回来的李小龙,在TVB直播综艺节目《欢乐今宵》里,表演功夫,我第一次看到有人可以一踢把练习对手踢到那么远。我想,他的神话那晚上就开始了,在《唐山大兄》10月底首演前,香港男生已通过电视成了李小龙迷。
《双星报喜》、《七十三》、《欢乐今宵》趣剧等电视搞笑节目的影响也很大,两部带领潮流的喜剧片,《七十二家房客》和《鬼马双星》,都可以说是电视孵化的。73那年,李小龙有《龙争虎斗》,胡金铨有《迎春阁风波》,李翰祥有五部作品,张彻有四部,而楚原除《七十二家房客》外还有三部,都卖不过像电视趣剧的《七十二家房客》。
接着到74年,跟风的电影界好像为电视而疯狂,一窝蜂请电视艺人当主角,除大卖特卖的《鬼马双星》外,还有《香港73》、《大乡里》、《大乡里八面威风》、《疯狂电视迷》、《太平山下》、《多咀街》、《街知巷闻》等,往往连题材和片中人物都搬自电视趣剧。
那几年香港电视带动电影的情况,今天的观众会觉得不可思议。
70年代中,电视界本身风起云涌,老牌的丽的电视台正由拍话剧转拍动作单元剧如《十大奇案》和《十大刺客》,公营的香港电台电视部在拍公教单元剧《狮子山下》,廉政公署要拍反贪单元剧《ICAC》,锐不可当的第一大台TVB仍在摸索新剧种,如用16厘米胶片拍摄半小时节目《奇趣录》和《群星谱》,而新的第三台佳视正在筹拍香港第一部自制历史长篇连续剧《隋唐风云》和第一部武侠长剧《射鵰英雄传》-- 这些合在一起掀起了香港电视新浪潮。
这一波的电视创意大潮,共同为几年后的电影新浪潮和80年代的香港电影黄金年代,培养了大批人材,那荣誉是应该由众电视制作单位来分享的。
在香港有新浪潮电影之前,先有新浪潮电视。
当然,被谈论最多的是TVB的菲林组。
那时候TVB尚未确立蛊惑人心的连续剧作为今后电视台的独大节目,仍愿意多方尝试,掌节目制作大权的梁淑怡才会不按牌理出牌,76年成立菲林组,由刘芳刚主持,召集了一堆年青人,包括电视台学徒、英美电影学院的海归、拍实验电影的土炮、作者论影评人等等,用菲林﹝胶片﹞拍摄一小时单元剧,包括76年警匪片集《C.I.D.》、77年写社会工作者的《北斗星》和写现代女性的《七女性》,造就了不少后来的电影导演和摄影师,但这种实习机会 --电视替电影置嫁衣裳 -- 在80年代TVB制式化后不再出现。
电影新浪潮的先行者是76年由独立公司缤缤出品、萧芳芳编导演的警匪片《跳灰》,联合导演梁普智是67年TVB开台期的导播。
山雨欲来,78年8月18日出版的电影杂志《大特写》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香港电影新浪潮:向传统挑战的革命者》,首次用新浪潮一词来期待香港的新电影。
果然,紧接出现被认为是新浪潮电影标竿的四部片:78年底严浩的《茄喱啡》、79年徐克的《蝶变》、许鞍华的《疯劫》和章国明的《点指兵兵》,四名导演皆曾待过TVB菲林组及拍过电视剧集。
不过曾几何时,到70年代末,电视的锋头仍如日方中,对电影的影响却大为减弱,优势不见得可以转移,电视上成功不保证电影上也成功,例如当时演电视窜红的一位艺人,在76年演了《投胎人》、《新苏小妹三难新郎》、《池女》、《捞家邪牌姑爷仔》,77年演了《入册》,78年演了《爱欲狂潮》,皆没有火起来,甚至被讥为票房毒药。那红艺人叫周润发。
﹝原载《万象》、《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明报》世纪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