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十二家房客的三世书

(2007-02-28 15:15:49)

 1971年香港股市猛涨,全民皆股,73年崩盘,股民如大闸蟹被绑死,经济滞胀,犯罪率激增,大贪污案疑犯葛柏警司却有能耐在被侦查期间逃离香港。

香港的粤语影片,在这个以粤语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地方,则在人人发财的71年跌到谷底,只剩下一部,72年完全停产,中文影市为台湾或本地制作的国语片独占。然后,消声匿迹不到两年,像是装死一样,73年那年唯一的一部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竟反弹不单成了那年最卖座影片,更破了港产片的卖座纪录。

电影学者李焯桃说正是「股市狂泻加上经济萧条,使人意识到以往深信不疑的安定繁荣,基础竟是如此脆弱;葛柏事件更令市民对政府及警方大失信心。」所以,「以牢骚的形式,对权威及各种不合理的现象嘻笑怒骂」,配上市井白话的《七十二家房客》,像沙漠中的奇葩般一枝独秀。

后来的历史更证明那不是昙花一现,不单预告了港式闹喜剧热潮,而且是粤语片在香港第二春的开始,自此港产国语片逐年减产,香港电影在它的第一市场都说起粤语,由来已久的国语粤语二分局面终于归一。

邵氏与港视﹝TVB﹞出品、楚原导演、彩色阔银幕、由电视艺人何守信、沈殿霞、郑少秋、杜平、刘一帆担网、只配上国语片性格演员田青、胡锦、岳华、井莉的《七十二家房客》,从开拍至上映只花了40天,是怎样的一部片?答案:是部烂片。用社会学者龚启圣、张月爱客气说法是:「尽管在今天看来庸俗不堪,但当年它代表了潜力汹涌澎湃的新感性」。用李焯桃客观的说法:「《七十二家房客》可说是揭开了七十年代香港电影的第一页,艺术成就容或不高,却有极大的历史意义」。意思是:你们知道就好了,没必要去找来看。

楚原版《七十二家房客》时来运到,取得巨大商业成就,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它生不逢时的前身,即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鸿图公司63年合拍、王为一导演的《七十二家房客》。鸿图是当时香港「左派」的新联公司门面上的公司。这部黑白、标准银幕的《七十二家房客》,走的是左翼写实路线,讽刺而不胡闹,。据王为一在2004年的回忆,63年他的粤语原版送北京审查,获文化部长夏衍和副部长陈荒煤表扬,被认为演导俱佳,很有广东风味,并获准用粤语在穗港公映。可惜未几遇上文革,影片成了毒草,在内地被禁映,文革后才解禁,再公映时已被配上普通话。

在有电影版之前,《七十二家房客》原是上海大公剧团的同名滑稽戏,话剧本身亦很受欢迎,曾在全国各地演出,更有地方剧团以当地的方言多番重演73年初,香港利舞台戏院上演香港影视话剧团的粤语《七十二家房客》,盛况空前,相信因此触动了邵氏去重拍电影版。

邵逸夫向当时香港左派电影界第一把手、后银都机构董事长廖一原商量, 据廖一原参与撰写的《香港爱国进步电影的发展及其影响》一文说:「廖一原觉得能重拍一部出色的电影,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在国内文革水深火热的期间,同意无偿的让出版权,玉成邵氏在香港重拍《七十二家房客》。用句套话:香港电影因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今天,香港电影界应该还珠影和银都一个大礼,集全港暨华南红伶红星,替珠影和银都重拍粤语版的新《七十二家房客》,全国公映,圆了几代粤港影人未竟之志,让《七十二家房客》成为港、穗、沪跨城跨媒体佳话,续三世奇缘,说不定还可以携手再掀开粤港电影的新一页。

﹝原载《万象》、《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明报》世纪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