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自在的走过----临终关怀

(2011-05-22 08:06:18)
标签:

转载

分类: 临终关怀/生命教育
我要反复多看几遍,好好学习它!
按:如果你真爱你的家人和亲友,想在他们临终时给予他们最真切的帮助,就请好好阅读下面的文章。这是宁玛派(红教)噶陀传承第八十五代教主嘎玛仁波切慈悲的开示。
 
[转载]自在的走过----临终关怀
 
「关怀」于生命中的重要性
由于对「生」的喜悦与赞叹,人们往往会欢迎新生命的到来,并注意到人口不断增加的事实,但却忽略了死亡其实也是时刻都在周边示现,因而平时很少人探讨「临终关怀」这个主题。所以,多数人不太理解临终关怀的意义,也因此不知道如何做适当的关怀。
 
临终的意义
「临终」,意思是「到边」或「到终点」;生命的临终,就是一般所谓的「死亡」,也是佛经中所说「人生无常」的一部分。而「无常」是指「无恒常性」,所以「人生无常」是指「人生无恒常性,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形,一是短暂性的不同,例如暂时离别自己所熟悉的人事物或环境;一种是长时间的改变或消失,例如一个生命的死亡。
 
佛教认为,就总体而言,整个广大的轮回没有临终,因为生命一直在延续,众生也一直在造业,只要在轮回中,便是无始无终;没有边,也就没有「临终」存在。可是分别而言,个别生命之轮回便有临终;一个人的生命从出生到死亡为止是个小轮回,因此有「临终」存在。
 
你准备了吗?
在探讨「临终关怀」的主题之前,首先应该问问自己是否「准备好」面对自己的死亡,以及「准备好」临终时要如何面对自己的亲戚朋友。其次,当有人临终需要自己去照顾时,自己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吗?当然,在死亡的过程中,临终时刻的关怀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临终前的关怀。而且,这种关怀必须建立在无始以来「人心本善」的善念之上,将内心深处所有善的潜力散发出来,以便对自己或是需要关怀的人,产生真实的帮助。
 
真诚的心
如以佛陀的教义而言,在人生历程中,最感无助的情形有四种:1.从母胎降临到世间的「生」时。2.从「生」趋向「死亡」的过程中,身体「四大」逐渐衰退的「老」时。3.遭遇病痛的「病」时。4.面临死亡的「死」时。「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阶段,而在任何阶段,我们都需要关怀。就一个生命的成长来说,当我们在母体中成为胎儿开始,母亲便小心翼翼地呵护;一出生,医护人员即耐心照料,而在成长过程中,更须仰赖父母及他人无数的付出与
 
关爱,才能长大成人。
在此过程中,若别人给予我们的是真挚的爱,则我们的成长可能比较健康;若是我们所得到的关爱,并非他人真心的付出,只是虚伪的敷衍,又或是在富裕的环境中,享有极大的自主权主导自己的生命,而无人在一旁提供正确的指引协助时,我们的成长过程可能会不太健全,甚至会对往后的性格,造成相当负面的影响。
 
虚幻的我
虽然众生是因为不同的业力来到世间,也都需要彼此的关怀,然而面对随时都在改变的事物时,一样都会习惯性地执着「自我」,导致将一切爱护、关怀的焦点,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当行有余力时,再扩及他人。只要对「自我」的执着仍然存在,我们对自己一定是理所当然地疼惜爱护,这点无庸置疑,这也是佛法所说的「我执」。

在父母为我们取名字之后,我们便将这个「名字」当作是「我」,而对一切与「我」有关联的对境产生执着,包括自己的肉体、亲人或外在的事物。当别人与我们有所接触时,如果我们认为对方的所作所为可以带给「我」快乐,就会心生欢喜而贪恋,而且会因为不满足而想拥有更多;可是当我们认为对方的作为将有损于「我」的快乐时,就会产生强烈不满的情绪,这就是瞋恨之心。
 
爱的负担
其实,对自己的爱护及关怀,无所谓对与错,因为我们处于外在的二元对立中,认知到一切的好坏情绪会导致自己快乐或不快乐,于是自然会喜欢能为自己带来好情绪的作为。所以就个人而言,关爱自己是正常现象;但是,若是将我们自认为的快乐或幸福,强加诸在别人身上,也许这不是有意识的期待,但潜意识里却希望藉此达到自己认定的理想境界,因而引起别人痛苦的感受,那么我们的作为就是错误的。因为,对自己真实的关怀,应该是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形之下,将希望得到快乐、幸福、平安等愿望实现在自己身上。

但是,「爱」与「瞋恨」,这两者的分别相很难拿捏。为了表示爱,有时我们会产生强烈的瞋恨;有时我们自认为处处替别人着想,可是实际上却以肢体动作,或语言责骂的方式伤害了他人。尤其是我们常常以语言伤人,却无所警觉与节制,甚至往往不承认自己有所缺失。西藏有句俗语:「语言虽然不带刀,但可将他人之心碎万段」。伤害他人的事,身体动作能做的有限,但是语言却可无限延伸。只要不满意,我们就会用恶毒的语言去攻击、挑拨,或说绮语,让别人从快乐或幸福落入无明之中,因而渐渐远离幸福。

因为我们很少正确地反观自己,让「爱」或「关怀」掩饰了自己的私欲,自然无法优先考量他人的利益,而让自己所付出的「爱」或「关怀」扭曲变形。常有父母说打骂孩子是为了孩子着想,希望他的学习能更上层楼,最好是每次考试都能第一名,录取最优秀的学校。但事实是一个学校或一个班级的第一名只能有一个,如果大家都希望得第一,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奢望。当然,适度地关心子女是需要而且正确的,可是过度的执着,到最后其实所爱的并不是孩子而是自己,因为我们是希望孩子达到自己所预设的目标,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傲慢心。

同样的,对待家人或朋友,我们也常常自认为「我是为你好」,可是往往是对方的表现必须如自己的意,才会对他好;如果对方所欢喜的作为,不如己意时,我们就会产生非常大的反感或怨气。这种关怀方式,似乎不是在关怀别人,而是关怀自己。因此,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往往会使得我们的关怀不但达不到预期,反而带来伤害。
 
清楚的检视抉择
一旦你愿意对别人付出时,必须先清楚自己到底是真的为他人着想,还是为了个人着想而去关怀他人。当能够正确而清楚地分别这两种心态时,我们可以发觉,其实往往我们所谓的关怀别人,都是以关怀自己为第一目的,别人只是次要的考量对象,而当首要目的达成之后,才会对别人付出。因此,对于这种关怀心态,我们必须以正知和正念好好地检视一番,以便能有深入的理解以及正确的作为。

不只是在家人要有这种自我检视的习惯与分辨的能力,连出家法师也须如此。法师们常说:「我要面对众生,我要利益众生」,这是种很好的利他心态,但是若没有清楚检视自己的动机,原本内在利益众生的初发心,有可能会随着外在利他事业的不断向前运作,而被「自我」善巧地蒙蔽转化,变成是为了自己的名利而付出。如此一来,便与世俗法没有任何差别。所以,对别人付出关怀时,不断地检视自己的发心、动机,非常重要。
 
自我关怀从心灵层面开始
临终关怀可简要分成三种。首先是对自己的临终关怀,其次是对周边亲朋好友的关怀,第三种是对与我们毫无相关的其它众生之关怀。
 
好来好去
对自己的临终关怀比较容易理解,因为爱护自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习惯。我们总希望自己一生都过得幸福快乐,临终时也能平顺圆满地离开人世。然而,这种平顺必须在平时先从心理层面着手准备。一个人还活着时,就要对自己的临终产生关怀之心,若是平时没有良好的训练和心理准备,当面临死亡逼近时,也许只能和惊慌失措或绝望的心情为伴,使得平顺地临终变成是种奢望,这样我们对自己的关怀也无法真正圆满。特别是当重大的天灾或意外突然发生时,平日所学习的道理或所受的训练,可能就会被震惊与恐惧所遮掩了。如同大地震发生后,很多浩劫余生的人说:「其实天崩地裂的那一剎那,我几乎忘记了我的信仰,忘记了以前所学的一切。」为何会如此呢?因为我们的信仰和过去对生命的认知与训练,并没有根深蒂固地融入心灵。                   
 
养兵千日
要让外在的四大、身体和一切物质,能够从不清净的尘世变为清净的国土,就要先将心灵层面调整好,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有面对人生真相的心理准备。好比一个腰缠万贯的大富翁,突然事业倒闭,财产顿时化为乌有,颓唐失意。此时有人提供一个稍微可歇息的住处,或是可果腹的食物给他时,倘若他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便不会满足,为什么?因为他会认为本来舒适的豪宅,精致可口的美食,现在变成这种简陋的住处,淡而寡味的食物,要他如何满意?这是因为没有先
将心态调整好,以应对突然的改变。

同样的,一个穷人突然住进漂亮非凡的华屋时,也会适应困难,因为他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所以难以从外在的改变中,认定别人眼中的快乐以及幸福,当然也就无法找到自己熟悉并认定的幸福与快乐。
 
有信仰的好处
所以我们必须在生命尚未结束,进入中阴之前,就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如果有宗教信仰是最好的。我们发觉很多人活着时,没有坚固的信仰,无法对今生的结束,以及未知的来世有个正确的认知,所以当他面临生命结束的那一剎那,会因为对今生将结束所产生的绝望,以及对来世不确定所引起的恐惧感,会比有信仰者来得更加痛苦。所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宗教非常重要。虽然世间上有各种不同的宗教,不过众生是因为不同的业力来到世间,自己过去所造的业,使得今生有不同的信仰,所以不一定每种宗教都适合每个众生。不管你有什么样的信仰,重点是一定要对人的生与死有个清楚的概念。

一般人谈到宗教就觉得非常神秘,事实上有很多宗教上的道理与世俗的道理有相似的地方,并不是很难理解。而佛陀的教育教导我们理解生死轮回,让我们反观自性,这是和其它宗教最不相同的地方。身为佛教徒,如果我们确实明白死亡只是灵魂从一个躯体进入另一个躯体,今生的开始是过去世的延续,而今生的终了是下一世生命的起点,因而对未来的死亡不必,也不会恐惧。
 
充分准备了吗?
但是,我们是轮回中的众生,来世会不会过得平顺或幸福快乐,主要关键在于今生有没有足够的准备。充足的准备是指要在这一世累积众多资粮,也就是足够的善业。佛法是如此,世间法不也是如此?就像世俗中的搬家,当你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有财物、能力、体力时,丝毫不会恐惧也不必担忧,因为一切都准备好了,而且还可以将下一个家布置得更美好。可是如果事先没有足够的准备而又必须搬家时,我们一定会很惶恐,担忧没有钱能搬去哪里?害怕如果搬到一个破烂的地方,找不到工作又没有钱财,要如何活下去?
 
无法再执着了
就个人而言,当自己往生的时刻来临时,要有心理准备,首先一定要对「因果循环有足够的信心」。如果没有「往生即是再生的开始」的认知,就会对今生产生强烈的执着,执着今生的一切财物、亲朋好友,以及生活的这一片土地,而这将带给我们痛苦的挣扎。因为你不想失去,可是又没有能力继续拥有;不愿离开,可是又没有能力留下。古代西藏有名的萨迦班智达曾经说:「死神不会理会人们的事情有没有完成,所以在他来临之前,就要有充足的准备来面对自己的一切。」因为当死神真的来临时,你无法对他说因为你的事情还没告一段落,要他延后来临的时刻。所以当我们往生时,要有平静坦然的心理准备。对于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包括最挚爱的亲戚朋友、财富地位,临终的你既然无法带走,也就没有执着的必要;而你最珍爱的肉体,以前别人斜眼看你一下,你都会认为别人轻蔑欺辱了自己,但在这必须放下的当下,执着也没有意义。
 
唯有业随身
死亡时,肉体是带不走的,没有人可以将肉体带到下一世,就像搬家也无法将旧屋带到新家一样,真正要离开的是灵魂,而唯一可以跟随灵魂离开的,是在称为「阿赖耶识」的第八意识上所播种下来的一切「因」。这些「因」,无论善恶,终究都会成熟在我们身上。好比从小到大,在求学的过程中,老师在讲台上传授许多知识学问,我们在下面听受学习。然而,实际上老师并没有将任何实质的东西给予我们,我们真正得到的是老师在讲台上所说出来的观念或思惟。当这些内容融入了我们的第八意识中,便成为我们学习老师学问的种子。虽然,因着往后的学习而增长,我们学会了老师所学会的一切,可是老师并没有减少任何东西,我们也没有增长任何实质的东西,增长的是在阿赖耶识上所播下的种子。
 
业的延续性
由此可推知,一个人在小时的成长过程里,如果家庭、社会对他的关怀不够时,可能会有不良的阴影在他的心灵上产生变化。也许因为透过认真学习和努力工作,在长大成人之后,拥有较高的学历或辉煌的事业等等,似乎在表面上呈现圆满的人格,可是实际上在内心深处,还是有残缺不健全的部分。

我认识一位知名的博士,在公司担任高阶高薪的职位,上至董事长,下至所属员工都公认他是温和谦恭、负责上进的大好人。可是回到家,却常对妻子、小孩恶言相向,甚至施以暴力。他的妻子将事实说给别人听,没有人相信,因为在外面他是个公认的大好人,即使不认识的人,也都大为赞叹他。由此可见,造成他人格不成熟的一面,其原因是他从小生长在单亲家庭,家里孩子又多,在成长的过程里,遭受很多的歧视和不公平的待遇,母亲也常常以打骂的方式教育小孩。为了要维持庄严的形象,他不会透露自己的过往,而且比他人更谦恭有礼,所以每个人都认为他是最好的人。但是在家里,他会在妻子和小孩的身上,重复母亲打他的模式来对待妻儿,虽然他也知道自己不对,应该改进,但却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如果这样的缺陷已深深地印在阿赖耶识上时,要改变真的不容易。在我们行善的意念里,如果有「恶」的杂念融入其中,那么这种含有杂质的善念不断累积之后,使得人格混杂了善与恶,常常如此循环地藏入阿赖耶识,导致人格在善恶的交叉循环中成熟后,有时会自以为动机良善,在做好事,可是方式不对,付出的行动就变成了坏事。佛法上将这种称为「无明」,因为「无明」而产生的烦恼,便会带来「业力」。由此可知,「业力」一旦成熟,真的不可思议。所以我们不能轻视一些小时候的习气,就像俗语所说「小时偷瓜,长大偷牛」,一些小小的坏习性,如果因为轻忽而没有加以纠正改变,就会像滴水穿石一样,长大后会变成强大的业力而伤害别人,当然最后伤害的还是自己。
 
发狂的大象
佛经也说众生的本性可以调伏,但要改变习性就不是件易事了。佛陀时代,有一次胜军王请驯兽师调伏一只大象。大象被调伏之后,象夫将大象送给胜军王。国王以黄金珍宝装饰大象,并骑着它去游街。走到半路,这只大象突然发狂,到处冲撞乱跑,连军队都无法制伏,后来国王捉住了一根树枝,才没有被大象摔死,得以保住性命。胜军王回到宫殿后非常生气,责怪象夫没有尽责,并想把象夫杀掉。可是象夫回答:「我真的已经调伏它了。」国王说:「我不相信你的话!」象夫说:「国王,你先不要杀我,先看看我有没有调伏它的身哪!」于是,他拿了一把烧得炽热通红的铁条,丢到大象前面,要大象用鼻子卷起来。果真,大象依指示将铁条卷了起来。

国王看到这个情形,觉得不可思议,又疑惑为什么当时在没有任何压迫之下它会发狂,而现在整个鼻子都快被烫坏了,还是不敢将铁条放下。他问象夫:「为什么大象会有这样的情绪?」象夫回答:「大王,我只能调伏大象的身体,而无法调伏它的心呀!所以当它的心生起贪念,为了寻找母象时就发狂了。现在,它的欲望满足了,所以被我调伏的肉体,就可以做到这样的事。」从这个故事也可以理解,要真正调伏一个人的心,转换一个人的习气,必须用慈爱的方式,以真正的慈悲,才有办法调伏。如果只有打骂或施与其它肉体上的惩罚,只能调伏他的身体,调伏不了他的心。
 
心的满足
在心灵上,无论善恶种子,一定有成熟的时候,所以要先将自己心灵上不好的杂念去除。例如当我们贪念太炽旺时,会为了自身的满足而竭尽心力想拥有一切,不知停歇;当贪念无止境的扩展,便会带给我们很大的伤害,因为不可能一切都圆满如愿,包括外在物质的拥有与内在心灵的需求;而外在物质的拥有,永远不如精神上的满足来得有意义。本来这两者并没有好坏的区别,但是精神上的意念比较容易满足,如果精神上无法知足时,对外在的物质需求则永远也得不到满足。

就像我们已经拥有房子时,会想拥有更大的房子;拥有更大房子之后,就想当个官,将整个村里视为己有;拥有一个村里后,便想当个县长拥有一个县市,最后还想做总统,甚至还可能幻想如果全世界属于自己一个人,并受自己支配,那该多好。有这种心态的人,基本上他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无止境追求的心态,可以区分为「精进」和「贪念」两种。如果为了让自己得到满足而去努力,这是应该的,但是如果没有用心观察,当这种「努力」导致「得不到满足而痛苦」时,你就要谨慎了,因为它已经巧妙地转变成「贪念」了。因此,并不是不该努力,而是不应该滋长贪念。
 
放下是快乐泉源
如果我们在精神上不易满足,可能会因为这种「不满足」的强烈欲望主导,使得人生的一切都会不太顺利;连带地,在往生的过程也不会顺利,因为会执着今生的一切。我常发觉很多小孩对父母亲根本就不孝顺,反倒是这些父母亲,在面临自己将往生的时候,因为强烈的慈悲心,还在想着家人,惦记着小孩怎么没来?挂心小孩还没有买房子,尚未成家立业等等。

此外,当你因为贪念而拥有或是得不到时,其它的瞋恨心、嫉妒心、傲慢心都会一并升起。欲望达成时,短时间内当然会很快乐,而且会对得不到这一切的人,产生强烈的傲慢心;而当希望落空时,就会对拥有这一切的人产生嫉妒心,这种嫉妒心也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常说贪、瞋、痴、嫉妒、傲慢都会带来痛苦,应该舍弃,要将自己的心拉回原点,让我们的心灵充满原始的善良纯洁,这也是快乐的来源之一。
 
从西藏高僧的虹化之迷谈“伪科学”
http://blog.sina.com.cn/u/483d94f4010006cz
你们虽然没有推他下去,但是你们每一个人都造下了杀业,未来世你们都要还七次..
http://blog.sina.com.cn/u/483d94f4010006cv
自在的走过----临终关怀
http://blog.sina.com.cn/u/483d94f4010006cr
大乘佛教的基础----菩提心
http://blog.sina.com.cn/u/483d94f4010006cm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