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沮丧
经过讨价还价阶段,你的注意力会直接转移到现在。空虚感不请自来,你从来没想到会陷入如此深沉的悲伤,沮丧阶段让人觉得仿佛没有尽头。但你一定要明白,沮丧并非精神疾病的症状,而是面对巨大伤痛的正常反应。你会变得退缩,陷入浓得化不开的哀伤,甚至怀疑是否应该独自活下去,活下去是否还有意义。
即使你能够进行日常活动,也感觉每件事都是如此空洞,毫无意义。为什么要吃东西?有为何要停止?你不知道该在乎什么,一旦你能够在乎未来的生活,必然会开始感到恐惧,因此你不想在乎任何事。
周围的人看到你宛如行尸走肉,都想帮助你走出“沮丧”。
失去亲人后的沮丧常被视为不正常的反应,必须尽快走出这个误区。首先你应该自问,你现在所处的境遇是否让人沮丧。失去所爱是非常令人沮丧的事,沮丧是正常、恰当的反应,不沮丧才异于常人。当你真正认清这次亲人不会好了,不会回来后,理所当然应该感到沮丧。
当你悲伤时,周遭的人——甚至你自己——都会对你的反应产生许多怀疑。伴随悲伤而来的忧郁、灰色虽然正常,这个社会却视之为病态,应该加以治疗。当然抑郁症若不治疗,精神状态可能更恶化。但悲伤过后的沮丧是造物主的设计,借由关闭神经系统,发挥保护作用,帮助我们度过无法处理的低潮。
如果悲伤是治疗的过程,沮丧便是必要步骤之一。当你察觉或周遭许多人告诉你,你正陷入沮丧时,你第一个反应可能是产生抗拒心理,急于寻找出路。这种反应犹如飓风来袭,急着在暴风圈内到处航行,唯恐找不到出口。
虽然咋听之下相当困难,你可以用一种奇特的方式来因应沮丧的心情。你不妨把沮丧的心情当作一个访客,不论多么不受欢迎,它终究是客人。请他拿张椅子和你坐在火炉前,不要想着逃避,任由悲伤与空虚涤净你的心,帮助你充分体会失去的感觉。只要你愿意面对沮丧,他在达成任务后便会离去。当你变得更坚强,它偶尔还会回来,但这正是悲伤的过程。
我们的社会似乎认为面对沮丧的态度应该是“除恶务尽”,虽然有些特殊情况当人不能放任不管,问题是多数时候我们甚至不允许伴随悲伤而生的正常沮丧。
一个人陷入长期或过度沮丧的状态,可能患上了抑郁症(也称忧郁症),但我们的社会经常将正常的悲伤解读为应当矫治的抑郁。每个人一生中总有些时候会感到悲伤,这是正常的沮丧。当然,当正常的沮丧变成需要治疗的抑郁症时,确实可能需要借助抗抑郁剂。
丧亲后的沮丧通常会表现出特定类型的哀伤。如果你陷入严重沮丧并长期如此,恐怕很难再从亲友身上得到支持,这时也许可借助抗抑郁药走出无底深远。但要注意一点:只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生或心理医生才能做出准全诊断。
治疗沮丧必须讲求平衡,一方面要认清悲伤是丧亲之后的正常阶段,同时要避免长期陷入严重沮丧,侵蚀生活质量。除了亲友的支持,还需要心理治疗与抗抑郁剂助你一臂之力。
沮丧固然痛苦,但里面也有一些元素有助于走出悲伤。沮丧会让你放慢脚步,好好反省自己失去了什么。
多数人看到别人悲伤,第一反应是试着都他开心,劝他看开点,多看光明面。通常这种态度只反应劝说者本身的需求,显示他无法长期忍受别人悲伤的样子。但丧亲的人需要时间好好哀伤,如果有人能静静陪伴,他应该会很感激。丧亲的人也许表面过着正常的生活,其实很多时候宛如行尸走肉:无法起床、紧张、暴躁、无法专注、不在乎任何事、不论多少人陪伴都感到孤单、觉得人生跌到谷底、怀疑自己永远不会对任何事情有感觉或人生将永远如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