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悲伤的五个阶段——送给家有临终亲人或新故亲人的人们(5接受)

(2011-04-02 17:34:16)
标签:

杂谈

分类: 临终关怀/生命教育

五、接受

    很多人误以为接受就是没关系了。事实绝非如此。几乎没有人会说失去亲人没什么大不了。这个阶段是指接受亲人已不在人世,认清这是永远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永远不可能喜欢或者不在乎这件事,但终究会接受,学习继续走下去,适应新的生活状态。至此你才能为最终的治疗与调适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你可能觉得破碎的心永远难以复原。

   

    治疗就像记忆、回想和重整思绪。你可能不再心怀愤怒,知道亲人为什么离开(虽然那个理由你永远无法真正释怀)。你明白那是因为亲人的时候到了——当然对你或亲人而言,可能还是觉得走得太早。也许亲人老态龙钟且病痛缠身,身体已不堪负荷,早已做好心理准备,但你的旅程将继续下去,你的时候还没有到。事实上,现在正是你展开治疗的时候。

   

     从此你必须活在亲人已不在的世界里。刚开始你会有抗拒心理,试着维持亲人去世前的生活。慢慢地,一点一滴地接受现实,你会明白你的世界已永远改变,必须慢慢适应,重新调整亲人过去所扮演的角色,交给其他人或自己承担。你的身份认同愈是与逝去的亲人紧密相连,角色调整的工作就愈困难。

 

     随着伤痛逐渐平复,你对自己与亲人会有更多了解。奇妙的是,悲伤与治疗会让你与亲人的距离更近,宛如展开新的关系。你学会与逝去的亲人共存,这是一种重新融合的过程,被撕碎的片段又逐渐拼凑回来。

 

    很多人沉溺在失落的痛苦里,一段时间后才能一点一滴地将心力收回,重新投入生活。你总要经过痛苦的历程,才可能使自己真正能接受这个现实。经过一番调适后,你会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失落,并把亲人留在记忆里,悼念他的离去,开始建立新的感情或投入更多心力经营原有的感情。

 

   所谓接受现实,或许是好心情的日子逐渐比坏心情的日子多一些。然而,当你能够重新活过来、感受生活乐趣时,往往又会觉得是对亲人的背叛。失去的固然无可取代,但我们还是可以建立新的连接、新的关系。你不该否定自己的感觉,反而应该倾听内心的需求,继续往前走,继续改变与成长。将来你会追求新的人际关系,用心对待朋友和自己。换句话说,你会宛如重生,但前提是你必须给自己充裕的时间好好悲伤一番。

 

    我们为什么要悲伤?理由有二:第一,好好悲伤才能好好活下去。

            最重要的是第二点:悲伤是心理、感情与灵魂的治疗过程,最后将引领你找回完整的感觉。

    问题不在于你是否要悲伤,而是你何时要悲伤。如果你从没有好好面对悲伤,永远都会觉得有桩未了的心事。

 

     悲伤是必经的人生体验,从这一点来看人人平等。虽然悲伤是每个人共同的经历,多数人经历痛苦时却像在一座孤岛上。周遭的人不知道如何伸出援手,当事人即使想求助,也不知需要何种援助,,只知道失去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失去的已不会回来,痛苦却挥之不去。这种痛苦会让周遭的人非常不安,因为他们会像到自己的痛苦,醒悟自己的人生也同样无常。因此,当别人说“要坚强一点!”或者“已经过去那么久了,难道你要永远悲伤?”这正反映了他们自己的痛苦与恐惧。



 

    事实是你会永远悲伤。失去所爱的痛无法忘怀,但你将学会带着这份痛活下去。你会复原、重建你的生活,再度找回完整的感觉,但你再也不知原来的你了。你不应该也不会希望自己完全没有改变。

悲伤是一份恩典,你永远难忘的感情至此将画一个完满的圆,这是一段属于反省、痛苦、绝望、悲剧、希望、调整、重新投入生活和心灵治疗的时间。

 

    经过悲伤的洗礼后,你将饱尝丰熟的果实。或许你才刚沉浸于悲伤,其实已不知不觉从预期性悲伤中重新活过来了,完成了情感强烈起伏的循环。这并不等于遗忘,也不表示丧亲之痛不会再度来袭,而是你已从生到死,完整经历了人生的旅程;证明你未被伤痛打倒,能够让悲伤的力量治疗你的心灵,带着亲人的爱继续活下去。

 

   这就是悲伤的恩典。

   悲伤的奇迹。

   悲伤的礼物。

 

 

  悲伤的五个阶段——送给家有临终亲人或新故亲人的人们(5接受)

 

   注:本系列全文摘抄自《当绿叶缓缓落下》(部分),美国生死学大师临终前的最后著作。是她“为人类悲伤而做的最后功课”。

      一字一句敲打出来,送给有需要却无心、不习惯读书的人。仍然要隆重推荐本书,对于走出丧失亲人的悲伤最好的一本书。(卓越亚马逊有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