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说,写某个专题的宗旨和意义应该在最初开篇,而不该是在已经三十篇之后的中间阶段,这不符合常规和逻辑。只是,最初,并没有想到关于意义和宗旨,也没有任何目的,只是一种思考和记录的习惯。
感谢大家对这个系列的兴趣——
很多人写邮件跟我谈了他们的读后感受和设想;
很多人在向我询问如何可以加入到这样的一个“临终关怀组织”里来,进入这一“行”(抱歉,在大陆它真的才起步,一小群人在默默地做而已,还没有能够成为一“行”)需要做哪些准备?阅读那些书籍和资料?自己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也有出版社和电影电视制片人在关注,他们私下联系到我表示会长期关注,很有兴趣出这个系列的书,拍关于临终关怀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
有些人因此回忆起了自己过世的亲人、对于亲人临终前做的不够的遗憾和后悔;
有些人因为家中正有癌症患者的亲戚,在读文章之后写来亲戚的个性病情介绍,讨教有针对性的细节的临终关怀帮助;
我知道,还有一些自己本身就是癌症的病人也在看,在等待着每新一篇登出仔细的看,招呼亲人一起看,他们也在通过讨论我的病人、我的感受、思考去提前触碰死亡、交流死亡。
还有更多的人因此更加珍爱生命、孝顺父母,珍惜和父母一起的时光,为父母去、老人去创造一些能够带给他们快乐和难忘回忆的家庭活动;去拍全家福;去进行更深入一些的交流......
这些,让我渐渐的意识到,我这些文字已经在发挥着某些影响作用,已经具备了一种意义,它早已超过了记录本身的意义。
昨天有个朋友专门打电话来,建议我可以写一些关于“临终关怀”意义的文章了。是的,正如上面所罗列的种种,临终关怀系列的种种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家感动,也不是为了让大家在浮华的时代在我这里通过这些悲伤的事件让心情沉静下来。甚至,关注死亡,本身也不是最终目的。关注死亡,是为了让我们更珍惜生命,更珍爱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更活好当下的每一天。临终关怀,有它更大背景的一个称呼叫“关爱生命”。“临终”只是生命最后短暂的一段时光,而我们对自己、对亲人、对家人、对身边的每个需要帮助人的关爱却是有更长久的时间、更广阔的领域去可以做的事情。
给父母多打一个电话、对朋友多一个关心的问候、在陌生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留点时间倾听爱人的唠叨、用点小心思去策划一场家庭活动、给陌生的人多一点友好的微笑......这些都是“关爱生命”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时,沉默却理解的陪伴,也同样具有震撼生命的力量。
另外也感谢亲人朋友们对我的关心,其实,我并没因为总写这一类文字而整天深陷悲伤、无法自拔,也并没为因此就整天活得凄凄惨惨、灰灰暗暗的不快乐。没有,因为,这些内容,当我写下来后我就放掉了。就象圣严法师说的:遇到任何问题就“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我不会背负着大大的负向能量向前走,如果这样我也不可能保持如此积极乐观的心态坚持做10年心理咨询。很多人问我:你听了那么多别人负面的事情和情绪,怎么还没有疯掉的?我总回答:1、我记性不好,每次咨询结束,关上咨询室的门那一刻,所有负向的东西都被我留在那里了。我只记得大的问题,记不住琐碎的细节。2、我每多看到别人的不幸痛苦,就更珍惜自己的幸福,更觉得自己应该知足。放心,我很好,我有更多的积极乐观庸俗的一面,我一样会在《本山快乐营》的夸张表演中哈哈大笑,一样会津津有味地看《南方娱乐周刊》中明星的八卦绯闻,一样会在交友网站中以另一个形象交新的有趣的朋友,一样和闺蜜们聊一些很三八的问题,一样会在个人微博
@幸福玛丽娅的微博
上转发一些偏“三俗”的搞笑图片......
我想,这也是对于大家在后面继续看这个系列时,在可能的陪着我一起去面对越来越沉重悲伤的事情之前的希望。感动之余,让我们更珍爱生命、更珍惜所有。让我们把死亡之前的生活过得更精彩,让我们把更多的感动给到他人的临终之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