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了一下,第一次为成先生提供服务的日子是7月23日,我们认识4个多月了。
这其中,他出院三次,又回来。每一次我都为没有能告别而遗憾,为他不再回来而紧张,为就这样在他出院期间没有了,而成为我心里另一个未完成事宜。每一次,我都为接到小静的电话说“你服务的那个成先生又回来了”,那一刻我都很开心很开心,几乎是对老天充满着感恩的心的开心着。
昨天志愿者伙伴瑞也提出想去看看成先生,因为所有她服务过的人,不管服务几次或者只有一次两次的,已经都不在了,都“离开”了。她也为成还一直乐观开朗地“还在”而由衷的高兴。她说上次她看到成先生出院,还在心里为我感到一些遗憾和伤心。
昨天我重点对成先生讲我最近看积极心理学中那个吸引力法则的感受和收获。“所有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你自己的想象和意识将它们吸引过来的。”“不要去希望,而是怀着感恩的心去想象你已经拥有了你最想要的东西场景,不管是健康,财富还是幸福,细细地想你已经获得以后的场景和幸福的感受。长久地、坚持地去想”。我给他推荐我自己反复看的那部《秘密》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l7dN4xpkYQ/。
他被我的细微的描述,被我描述时源于信服的那种愉悦和快乐状态给打动了,他说他也想看看,于是我答应他周二我就会带着我的笔记本电脑来,陪他一起再看一遍。我指导给他如何在病床上利用大把大把的无聊时间来观想健康观想健康后的美好生活。他听着我描述的他康复后的自在生活,眼睛发光,连连点头,满脸憧憬地微笑。
从伙伴那里学来了如何去冥想,冥想美食、冥想光、冥想能量,又赶忙拿去和他讨论,我自己做给他看,让他再做给我看,两个人像做一件很开心的游戏。我能感觉到昨天我们俩之间是充满着温暖和正向积极的能量的。
小组分享时,伙伴们夸奖我“今天很可爱,粉红的圆圆的脸,像个娃娃”。对这个评价,我觉得很奇怪,一开始觉得是否因为我穿着桃红的小棉袄映衬的,但是大家说不是,是给她们的一种感觉。是的,我也能感觉到自己昨天的不一样,我充满了热情、充满了积极的态度、丢掉了一些沉重,更轻松更灵动。
顺着伙伴的感慨,说志愿者和病人之间也有缘分的,和有的人就无法对话,和有的人就一见如故有很多话和。我提出一个困惑:临终关怀,抛开所谓的缘分说,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和病人更容易建立关系?
瑞的回答很让我有感触。她说:“有啊。方法就是我们自己要好。其实难以建立关系更多时候是我们自己内心的防御,不是病人的。”
我又好奇地探究:“我们自己要怎么好?”。瑞看了我一眼,笑着答:“就像你今天这样!”我知道这个答复中有鼓励的成份,但也有值得我继续思考的地方。
小静反馈,我们临终关怀志愿者的流动性很大。很多人带着热情和期待来,很快又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还有不少是心理咨询师,她们是带着来做心理咨询的目的,带着来积累案例的目的,带着助人的目的。这些其实是志愿者自己的心理需求,所以是做不长的。我已经在这近一年的服务中,在自己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中,调整了最初的“助人”目的。我们在这里做的就只是“陪伴”,以病人为中心的陪伴,在陪伴中提供我们力所能及的服务。这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联接。我们在一起。如果有一天,成先生离开了,我会伤心,也会感恩,为我们曾经共同拥有过一段相伴的时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