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E。《人民日报》下属投资公司。《人民日报》国家第一政治大报,是个很好的背景平台。因为我第一份工作在金融机构做过8年,所以,对银行、证券、投资公司类的金融机构也一直情有独钟。岗位:人事行政总监。
接到面试通知的时候,被关照“面试前请认真看一下公司的网站内容,了解公司各方面的情况”。说实话,这个是我自己以前通知面试时不会特别交待的,因为在我看来,如果有心人,对公司有兴趣的,自然自己会做好面试前的各项准备功课,包括到面试公司的网站去看看。如果不看,也正好可以在面试中测评出这个人对公司的关注、和对行业的了解。结果,我不看还好,一看,却看从细节看出一些其他情况来了。
看了员工活动,有每个活动的介绍和图片。从这些介绍和图片展示看出以下几点——
1、公司的员工总人数在20人以内。
2、员工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
3、公司所有大小的活动都是聚餐,而且都是在一些装修很普通的饭店里的包房。桌数不超过两桌。
4、所有活动的内容,比如“XX年度年会”全部是毛笔在彩色A3纸上写好,贴在黑板或者墙壁上的,类似我们中学时候联欢会搞得那种。
JEFF说,那么小的公司,别去了,浪费时间还浪费油钱。
去看看,我还是很有兴趣借着面试去了解不同行业的不同的业务,对HR这个岗位的不同重点期待的。
公司位于在一家中档宾馆某个单元中。在按电梯按钮的那一瞬间,我有点疑惑。有时,把公司选址在宾馆、酒店中,让面试的人不得不产生一些误解和疑惑。就这点来说,我自己是更倾向于将公司安置在正式的商务楼宇中的。
那天是周末吗?不记得了,应该不是。但是实在太象周末的公司,因为前台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发了表格让我到那“安全通道”那里的一个小桌子上填后,再交回来已经换一个男人了。填表格的时候,看到另两个人也在等待和表格,有一个人问“卫生间在哪里?”,被告知,电梯乘到一楼,拐弯。这让我对此展开了自由联想,难道,以后,我可能每天每次上洗手间都得等电梯下到一楼?这个公司竟然没有自己的一个卫生间?
叫到我名字了,那个男人看上去穿一本正经西装,拿腔拿调地说:“请在门口等待,等下是董事长给你面试,因为级别很高,所以请注意你的回答。在等待中,请看完旁边的两份资料,并不要搞乱顺序放回原处。”这样的特别交待,让我感觉很不好,用口语话一点说就是“他太搞得象什么似的”,我可以想象出他在董事长面前毕恭毕敬、点头哈腰、做作地一本正经职业化的样子。拿起那资料,是和网站内容一样的公司介绍,放在一边,还是别看了,看了又让我想起那员工活动的照片。
走进去,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人,从之前的网站学习中我已经知道他的身份除了这个公司的董事长之外,还有很多的社会性的荣誉和头衔。高层的面试问题基本是不用象部门的管理者、公司的HR那样问得那么专业和细碎的。基本都是宏观的、概念性的问题。类似我们以前一个总裁问一个总裁秘书的题目“你觉得做一个高管秘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这个董事长给我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问题是——
“你现在找工作,哪些因素是你比较关注的?”
不想说太多,让董事长同志听得云里雾里,简洁地回答“一个是公司的行业产品,希望是能让我有成就感的;一个是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希望他的人格、能力、魄力能让我信服。”
董事长同志似乎对我的答案很满意,肯定说“你说得对!大海航行靠舵手!火车还要靠火车头!”我笑着看着他,心想这些慷慨激昂的话是多么怀旧啊,多么具有国企风格啊,多么和他的那么多政治荣誉相匹配啊!
董事长同志补充道:“谢谢你对我印象不错!我对你印象也不错!那么今天就这样!”
我点头、微笑、再见、出来。门口那个“一本正经”地男人还在指导下一个等待的人看他们公司的网站资料。离开的时候,我在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董事长同志究竟是从哪里得出我对他印象不错的结论的呢?”思考的结果是一个偏心理学的推测:董事长同志自我感觉很好,他从太多人那里得到了印象好的反馈,所以,不管对方怎么回答,他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在心理学上叫“投射”,呵呵。
两日后,接到该公司复试的通知,说去做考卷,内容包括公司网站的信息和岗位的知识,还要做一篇文章。这个程序真怪啊,通常测试、试卷等都是在最前面,而董事长面试是在最后一关的呀。电话里,那个男人再次强调:“请在考试前务必认真学习公司网站,很多考题会出网站上的你内容。”
在他再三对网站网站的提醒下,我被彻底搞厌恶了,被这样的“形式主义”,被他的拿腔拿调搞厌恶了,这厌恶了远远盖过了对那董事长的“好印象”,盖过了《人民日报》的金字招牌。我一想到以后要和这样的人共事,我就对这家公司毫无感觉了。
那天,没去参加考试。也没有那公司的电话,而且想到接电话的将是那个让我看网站的男人我就懒得去查“来电显示”了。只是在心里遥远的对那董事长说了句对不起了,对不起他对我的“好印象”了,呵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