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诗风的写作/安琪(《海峡瞭望》2013年第5期)
(2013-06-03 12:20:28)
标签:
海峡瞭望鲁亢安琪林焕彰专栏 |
分类: 安琪收藏 |
中正诗风的写作
——读林焕彰诗作《中国·中国》
文/安琪
收到诗人康城转来台湾诗人林焕彰的相关资料,遂认真研读,发现林老先生提供的相关理论文本研讨的均是诗人关于“猫”的诗作,一篇题为《猫的生态与想象——论林焕彰诗歌中关于猫的诗》,作者沈玲、方环海;一篇题为《游走在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猫——从林焕彰的猫诗谈其诗特色》,作者陈燕玲;还有一篇题为《自在自足的孤独之美——读诗人林焕彰的猫诗》,作者赵霞。显然,诗人对猫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与创作热情。除此,这三篇文章还透露了林老先生创作题材之丰富,创作手法之多变,这使我有了继续探究林老先生的好奇。
搬出家中与台湾诗人有关的各类读物,不出意料找到了两本与林老先生有关,一本《彼岸的缪斯——台湾诗歌论》(刘登翰、朱双一/着,白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书中一文题为《我该怎样在掌中找血,在血中找你——林焕彰论》,标题引自诗人创作于1980年的《中国·中国》,这首诗和其他六首一起,收入《台湾现代诗选》(刘登翰/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8月出版)。这是一组我非常喜爱的诗,值得拿出来一一欣赏。
第一首《小溪》全诗三节。第一节写了小溪自山间流出的情状,而用一句话独立成第二节——(是我遗落的一支笛子,在童年)——视觉上这独立的第二节像小溪,也像笛子,而括号像补充,也像为它的独立成节提供理由:仿佛游离于自然的描述之外。第三节顺着笛子的思路,顺理成章地从笛子引申出儿歌:逃难时瘦小饥饿、恐惧疲惫的儿歌。这首写于1969年1月2日的《小溪》也许指向的是诗人悲伤的童年?
第二首《朋友》,副标题“公路边的树之一”,采用简短的句式,用树的视角树的口气,写出了树与树之间的隔膜和无言以对,这其实不能怪树,因为它们被分种于道旁,构不到彼此。这首诗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它清瘦的排列,有五个句子只有一个字,读者可以轻易联想起生活中的道旁树;读者还可联想的是舒婷的《致橡树》。在舒婷笔下,树与树的关系和林老先生不同,它们“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诗人们丰富的感性认知,可以赋予同一事物多么不同的旨意,这正是诗歌的魅力。
第三首《气象预报》,用了湿毛巾、咳嗽、感冒流鼻涕、哭,等等,来比喻各种天气状况,把枯燥的气象预报写得鲜活而有情调;这使我想起今年中央电视台和《新京报》等媒体兴起的人性化气象播报,用的正是这种手法;譬如,北京今日的云朵黑着脸一副欲哭的样子,说的就是阴天。诗人妙趣横生的想象力在《气象预报》有了充足体现。
第四首《庭训》在古典中国意象(鸟声、乡村、黄昏、庭院、煤油灯)中回忆了小时候听爷爷讲故事的情景,全诗沉静的气氛令人神往。
第五首《二月二》记录的是小时候农历二月二乡村演木偶戏给土地公看的事,十四行中有反复两次的句子强调了它的观众——“几个搬弄着小板凳/坐立不住的小孩;几个抽着烟斗/在打瞌睡的老头;这些/就是它的全部观众”!这种强调既吻合了乡村事实,也铺陈出农业中国家庭和睦,老少无忧,怡然自足的生活样态。
第六首《十五·月蚀》最漂亮的是最后一节“而午夜/她将衣裳留在我床上/所以,那晚/她特别明亮”,这几乎不用分析就能引来会心一笑的意景不是诗人也有共鸣,如此写月可实在太狡猾(套用古人话:只可远观不可近玩焉)。
第七首就是前文所述的《中国·中国》,大凡第一代去台或出生于台湾的诗人都写有一手不凡的乡愁诗,这几乎是命运决定的,这一代人写中国的河山,中国的甲骨文,中国的血,都饱蘸着浓厚而强烈的感情,他们的诗也因此沉甸甸。最妙的是,面对着同样的乡,抒发着同样的愁,每个人写出的又是那般不一样的震撼力量,这是历史与个人遭际在不同人身上的流泻,也是不同人携带不同文化基因面对同一抒情主体的不同抒情。
现在,让我们来认识林老先生其人。1939年8月出生于台湾宜兰乡下的林焕彰,祖籍漳州,小学毕业后中考落第走上社会,从事过多种职业。1959年开始喜欢新诗,在艰苦的环境中自学成才。其诗歌经历按其所述——
我在《葡萄园》萌芽,在《笠》诗刊成长,然后与同辈诗友组织“龙族诗社”……今天,我的风格之形成与诗观的确定,也可以说是《葡萄园》提倡明朗,《笠》注重乡土情感底真挚的流露,以及《龙族》追求表现民族意识、关心现实等多种看似不同,而实贯通的精神来加以概括。
和台湾一批诗歌老人大致走的先西化后返观传统不同,我感觉林焕彰老先生一直坚持延续中华民族传统诗风的路子,但语言却沉炼有味,他的诗不晦涩,也不直白,这种恰到好处的诗风(是否可谓“中正”诗风?)如何形成有待于今后我对他的不懈研读。
《中国·中国》
设想杯子被捏碎以后
我该怎样在掌中找血
生命啊
原是一条河流
第一次便在我的体内走遍了祖国大陆
山在见证
海在涵纳
纵流尽了我脉管中的血
躺着的河床也会甲骨文一般的写着你
中国
《小溪》
打山和山之间
走下来
沿路吹着口哨唱着儿歌的
那条小溪
(是我遗落的一支笛子,在童年)
如果我们没有遗忘
那该是逃难时
一支瘦小饥饿且带恐惧疲惫了的
儿歌
《气象预报》
一条用了很久的洗脸毛巾
擦不干地垂挂在那里
潮湿就让它潮湿吧
那种非仰望的脸
一如向北的阶石
那样的情绪
在冬日的早晨
在冬日的早晨
咳嗽是去年的
感冒流鼻涕是今早的
要哭吗
要哭是今天的天气
《庭训》
鸟声瘦成一条乡村的小径
我打回忆中醒来
又走入回忆
于是古铜色的一片黄昏
在古老的庭院中
摇晃着最后的一盏煤油灯
于是我们在陈旧的故事堆里
静静的围着爷爷
静静的听着爷爷
雨读
晴耕
[林焕彰简介]
林焕彰,1939年生于台湾;祖籍福建漳州,迁台第六代。退休媒体工作者,永不退休的诗人,并从事绘画、儿童文学创作与教学、阅读和推广。2008年担任首任香港大学驻校作家。已出版著作包括现代诗、散文、儿童文学、画册、评论及史料等九十余种,并在香港、韩国出版英、泰、韩多种外文诗集:《林焕彰短诗选》、《林焕彰诗选》、《孤独的时刻》(中英泰文及中英韩文版)及图画书多种。部分作品被台港澳大陆及新加坡中小语文教科书选用。现任《乾坤诗刊》、《儿童文学家》发行人兼总编辑,提倡六行以内小诗写作,经常在国内外讲学。
————————————————————————————————————————
[相关链接]
【《海峡瞭望》“东张西望”专栏】
2012年第12期:因为太太的缘故——读洛夫诗作《因为风的缘故》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3pa.html
2013年第1期:抓住生活中诗意的瞬间——读紫鹃诗作《动物生活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3y0.html
2013年第2期:她诗中极具先锋意识的书写风格——读颜艾琳诗作《听海子的妈妈朗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46l.html
2013年第3期:每个诗人一生中都要给春天写一首诗——读管管诗作《春天的鼻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4vu.html
2013年第4期:他的想像力总是跑在阅读者和常规思维前面——读白灵诗作《目睭金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5f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