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诗人联席阅读:《山城漫步》、《极地之境》

(2012-11-16 17:24:55)
标签:

转载

分类: 安琪收藏
谢谢程老师理解一个异乡人的感受。

《特区文学》2012,5

 

山城漫步

李德武

 

这些草茂密、杂乱

我朝教堂走,却一脚

迈进公社的废墟。我看到

刷着红漆的墙壁如同符咒

一些骨头变轻,瓦砾

还原成关节或骨刺

我索性坐下来,用过期晚报

卷一尖顶帽子

给身边的一株罂粟戴上

2007.5.16

 

一位漫步者的辨识与戏仿

 

漫步是轻松的,但此诗中的漫步却从自然进入了历史,又从历史返回了现实,并使自然成为社会现实的一部分。这显示了诗人简练而非凡的笔力。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诗中的两个地点:教堂和公社。漫步也可以是有方向的,诗人说他的方向是“教堂”,这个词具有鲜明的拯救含义,也是西方文化的象征体。“朝教堂走”,分明体现了诗人这方面的需求。在诗中,“走”是“漫步”的第一个替代词。它的第二个替代词是“迈进”,其方向是“公社的废墟”,也许这是一个和教堂相同的方向,即要到达教堂,必须先经过公社的废墟;也许是和教堂相反的方向。诗歌首句所写的荒草有变乱方向的潜在功效。无论从哪一种意义上来说,诗人进入的都是一个出乎预料的地方:“公社的废墟”。公社已成历史,但它的废墟依然是现实,残存在现实的荒草里。“看到”包含着诗人的辨识力,它附属于“漫步”,是诗中的另一个结构词,诗人“看到”的是以下几个警策的意象:“刷着红漆的墙壁”,“一些骨头”,“瓦砾”。“刷着红漆的墙壁”无疑是公社时代的遗物,诗人说它“如同符咒”,“符咒”是个针对未来的否定性用词,这不仅显示了它的不死性,也体现了它面向未来的力量。“一些骨头”是死者(或被害者)的遗留,它的“变轻”延续了生命毁损的过程,总之,无论生前死后,这些人都无足轻重。而“瓦砾还原成关节或骨刺”则是惊人的一笔:瓦砾向人体部位的还原显然比人体部位还原为瓦砾更残酷。

诗中的最后一个结构词是“坐下来”,这是“漫步”的变体,从内容上说,它预示着漫步的终结。意味深长的是,在这三行诗中,诗人用一个戏仿性动作将历史还原为现实:用一张过期晚报卷一顶尖帽子给罂粟戴上。过期晚报与公社的废墟对应,尖帽子则是那个时代对待异己者的一种批判方式,而此刻它被诗人用于罂粟,一种包含毒素的美丽植物。这是出于顺应传统的潜意识模拟,还是包含着否定倾向和揶揄气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把《山城漫步》看成一首现实感和历史感彼此互渗的精到浑厚之作。

 

极地之境

安琪

 

现在我在故乡已呆一月

朋友们陆续而来

陆续而去。他们安逸

自足,从未有过

我当年的悲哀。那时我年轻

青春激荡,梦想在别处

生活也在别处

现在我还乡,怀揣

人所共知的财富

和辛酸。我对朋友们说

你看你看,一个

出走异乡的人到达过

极地,摸到过太阳也被

它的光芒刺痛

2007年10月18日

 

一个诗人的极地与故乡

 

这首还乡之作有非凡之处,我第一次看到是被它震动了的。《极地之境》以异常透明的质地呈现了这个时代众多还乡者的隐秘经验,与旧友相聚的欣喜始终被某种内在的沉痛牵引着。与旧友相聚的时刻,重叠着还乡者昔日闯荡江湖的身影:成功的欢乐无人分享,失败的辛酸独自承受。此刻,置身于朋友们中间,诗人把昔日的成败复述一遍,有意将那些无人分享的欢乐让朋友们分享,将独自承受的辛酸让朋友们分担。最动人的是,诗人将异乡提炼为极地。这一命名胜过远方,是远方的极限。诗中暗示这种来自极地的经验很难唤起朋友们的共鸣,因为他们安逸自足,安于故乡的生活,极地对他们来说无疑是虚幻之地。这种无人回应的倾诉让诗人感到极地之境已经从异乡转移到了故乡,它就存在于向昔日的朋友倾诉的时刻。“你看你看”的迫切倾诉之后是恣意的赞美、真诚的沉默或善意的安慰。朋友已成陌生人。诗人和他们拥有的只是从前共处时刻的虚幻延续。诗人明白,事实上,那些共处的时刻早已随着他们的分离而终止,一个到达极地之境的人成了故乡的陌生人。

    本诗成功地营造了一个倾诉语境,并用它容纳了极大的张力:“我”与朋友们,故乡与异乡(别处、极地),当年与现在。值得注意的是,在诗中,还乡的诗人成了谈话的中心。这是因为故乡的朋友们生活得一如往昔,而远走异乡的我则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常与变,构成了此诗的另一种张力关系,正是它使“我”成为这首诗的中心。和朋友们相比,“我”到底是幸亦或不幸呢?诗中说,他们从未有过“我”当年的悲哀,也没有“我”闯荡世界的辛酸,也没有“我”被太阳光芒刺痛的感受。这种世俗的幸福明显是诗人选择的反面,即使它没有构成对诗人的吸引,却难免会使诗人反省自己当年的出走以及现在的偏离:这个曾经沧海、翻过喜玛拉雅、达到极地之境、摸到过太阳的人付出了什么代价?也许诗人只能成为乡亲们的另类,过着一种成败难料的冒险生活?也许诗人不能把异乡变成故乡,只能把词语作为自己的故乡,并认为它比尘世的故乡更加永恒?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