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现状考察
(2012-07-03 14:41:27)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访安琪 |
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现状考察
——答《诗潮》五问
(时间:2012-6-29)
1、如何评价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语言表达方式?
安琪:上个世纪末的“盘峰论战”,把诗歌语言的口语一面凸显出来,说实话在此之前,我走的路子大抵是“泛学院”(徐江语)类,讲究诗歌必须像诗,可以写得让读者看不懂也不能写得让读者太容易看懂(我福建时期的长诗基本就是这种理念的标本)。盘峰论战后,口语诗作者呼啦啦冒了出来,口语诗文本也纷纷磁铁奔赴磁石一样聚集起来让我清楚明白,原来,于坚、韩东、杨黎、伊沙们的写作就是口语。以前也读他们的诗,但没往口语方面去想,现在被提醒了再去读,就能读到奥妙,确实口语诗在表达生命最直接的感受上是很适宜的。也就是说,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在口语写作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恍然间已压倒书面语成为主流。我自己到北京后因为离生活近了,不知不觉也口语为主了。现在再读那些文绉绉的学院诗歌,总觉得有点隔:1)我和学院诗歌的隔;2)学院诗歌和生活的隔。这是我的两个看法,也许学院诗歌们也认为自己完全来自生活,那就只能说,我和学院诗歌所处的生活有点隔了。不管怎样,每个人选择适合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达自己是顺其自然的事,谁也强求不来。当然,对“谁都可以写诗谁都是诗人”的没有门槛的诗歌写作倡导,我反对。诗歌和任何一门手艺活一样,都要经过专业训练,不是谁都会补鞋修锅造飞机,同理也不是谁都会写诗的,
2、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美学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安琪:应该说是诗歌的生活化吧,也叫“日常写作”。我读第三代诗人诗作时,总是能被他们强烈的理想主义、神秘主义、死亡主义等种种形而上的东西抓住,他们呈现给读者的是远离世俗尘嚣的精神层面的触动。新世纪的诗歌现场大多为中间代、70后、80后们,按通常说法,这是文化退场物质登陆的时代,体现在诗歌上即是对现实人生的陈述,其中有反思,有记录,有妥协,有抗争,有愤怒,有无奈……被作为诗学命题提出的“草根写作”和“打工写作”说的就是这样的现状。我比较不能接受的是新世纪在各类奖项上大获全胜的伪乡土写作(也可叫伪田园写作),一类是直接歌颂乡村中国的恬然幽静,一类是通过批判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万象而变相地歌颂乡村中国。顾城事件后曾读到英儿女友(名字一时想不起)撰写的一篇文章,说到英儿其实是个现代化生活的追求者而非超然物外的人。我觉得那些歌颂乡村中国的人许多就是英儿。我还注意到新世纪这样一种美学诗潮,把诗经时代、唐诗宋词时代的语言、意象拿出来,使之白话化、现代化,对骨子里流着传统的血的我们而言,这种诗歌很迷人,也很动人,我自己还辨别不出对这种诗歌的情感,先立此存照。
3、诗歌创作如何应对网络时代?
安琪:前天有诗友告诉我某网站在做一个诗歌经典栏目,入选的人都有许多人来为他/她的诗作评,他希望我能进入这个序列但要经常到那个网站露露脸因为他们更多关注本网站人,我回答,我也希望被经典但实在没时间去露脸。网络时代,诱惑太多,学会选择,学会拒绝,便很重要。时间有限,什么都要是不可能的。十年的网络生活已使我中了网毒,戒毒,就是戒浮躁,戒浮躁,方能静心诗歌创作。
4、一个诗人如何实现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安琪:在诗人身份获得认可之后做一些对社会发展有意义的事其实不难,譬如慈善,譬如深入民间调查某一行业的疾苦,譬如对时政发言……除了诗歌创作,诗人可以做的真的很多。
5、新世纪以来国际诗歌交流频繁,中国诗歌如何借鉴国外诗艺、体现民族性与世界性?
安琪:国际诗歌交流好像是很频繁,但频繁的总是那么几个人,要么他们出去交流,要么他们把人请过来交流,这批人如何借鉴我不清楚,我的借鉴方式很简单,阅读国外诗人的文本(当然是译本),其中要特别感谢庞德(译者黄运特)和超现实主义诗人们(译者柔刚)。至于我的诗歌有无体现民族性和世界性,我肯定回答有,具体展开需要一篇文章,此处不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