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诗人杨林中国首部接龙长诗《春夏秋冬》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2-07-11 15:58:53)
标签:

长沙

杨林

春夏秋冬

新乡土诗派

签约作家

杨克

伊沙

老巢

中岛

安琪

分类: 安琪文论

在诗人杨林中国首部接龙长诗《春夏秋冬》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2年7月8日。长沙。发言:安琪。

 

湖南的新乡土诗派我很早就知道了,诗派的三驾马车江堤、彭国梁、陈惠芳的名字也是早就熟知,虽然没具体读过他们的作品,从这点来看,新乡土诗派的运作是很成功的。今天,新乡土诗歌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新乡土诗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中,杨林作为新乡土诗派“新三驾马车”之一(另两位为陈惠芳、黄曙辉),以新近出版的长诗集《春夏秋冬》,为新乡土诗歌研究会的成立增添了一份厚重的诗意。

作者给《春夏秋冬》冠之以“中国首部接龙长诗”,我翻读之后才明白它的每一首的最后一行都是下一首的第一行,《春夏秋冬》以中国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为创作母题,共计九十六首短诗合成一部长诗,这个构思无疑是有创意的。捧读《春夏秋冬》,我们很容易被《虹始见》《靡草死》《蟋蟀居辟》《戴胜降于桑》等题目打动,甚至会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都说传统是我们的血,一个中国人在这样的题目面前内心涌动着温暖和感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说,《春夏秋冬》首先是对每个中国人身上潜伏着的“家园意识”“乡土情结”的唤醒和提示,它唤醒和提示我们,你是中国人,你身上流着乡土中国的血。从这一点来说,杨林的《春夏秋冬》有它值得记取的积极意义。

乡土性一直是中国当代新诗的重要写作题材,新乡土诗的提出突出的是这一个“新”,所以我们要问,我们的“新”新在哪里?我们用什么来区别我们湖南的新乡土诗派与其他地方的乡土写作?杨林此番在诗歌的选材(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和结构(接龙)上体现了他的新,这是我们要肯定的,此外,是否还有什么需要改进?在阅读《春夏秋冬》时我发现,诗歌的抒情主体主要由“我”和“你”构成,这种构成法是中国当代诗歌的惯用手法,所谓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那么是不是可以考虑引进第三人称,让各种人称交替缠绕,让物自己说话,或者说从物的角度进行创作,譬如让时间、动植物站立起来,直面作为人类的“你”“我”,这样,整个96首文本也许会更加丰富、复杂和生动。这是我的一个建议。

除了新乡土诗派,湖南还有这么一类诗人的存在,他们可能不乡土,但他们一样写出了优秀的诗篇,譬如远人、韦白等。

谢谢大家!

 

[转载]杨林长诗《春夏秋冬》研讨会图片 

[转载]杨林长诗《春夏秋冬》研讨会图片

诗人杨克主持了研讨会,在中午十二点过后,他特意延长时间给更多诗人发言,我于是匆匆讲了上面的话。

[转载]杨林长诗《春夏秋冬》研讨会图片
诗人梁平发言。右为诗人潘维。

[转载]杨林长诗《春夏秋冬》研讨会图片

老中岛很认真啊。

[转载]杨林长诗《春夏秋冬》研讨会图片

新老三驾马车都有一驾的陈惠芳。

[转载]杨林长诗《春夏秋冬》研讨会图片

老三驾马车之一的彭国梁

[转载]杨林长诗《春夏秋冬》研讨会图片

颁奖嘉宾和获得批评奖的批评家合影。左起:北塔,安琪,老巢,伊沙,陈惠芳,诗人,皇泯,萧风雨,杨林,批评家,批评家,批评家,沙白,中岛,美女主持人,谢湘南,南鸥,李晃,雪马。

[转载]杨林长诗《春夏秋冬》研讨会图片

左起:起伦、美女诗人,安琪,美女诗人,远人,杨林。

[转载]杨林长诗《春夏秋冬》研讨会图片
高世现谦虚地说了几句话,没朗诵。其实近阶段高世现状体奇好,佳作奇多。

历史的足迹鈥斺斝孪缤潦赦溋交徕澕褪

朗诵之前我说,广东诗人高世现第一个上场后我就不怕了,我上场后你们也不怕了,我是福建人,广东和福建是普通话比较不标准的两个省份。那天我背诵的是《极地之境》。

[转载]杨林长诗《春夏秋冬》研讨会图片
伊沙朗诵了一首写衡山的诗,开场白他说,他是湖南的孙子,因为他奶奶是湖南人。

[转载]杨林长诗《春夏秋冬》研讨会图片
以前老巢总是《我们还在》,现在他会背诵《换个朝代我也能认出自己》。

[转载]杨林长诗《春夏秋冬》研讨会图片
北塔朗诵。

[转载]杨林长诗《春夏秋冬》研讨会图片

皇泯(冯明德)发言,刚在他主编的《散文诗月刊》发过三篇散文诗,觉得很亲切。感觉皇泯总是这模样。

 

 

更多照片请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dd8a7801017gq4.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