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程序讲究多 父母力办定亲酒(《曾经的乡土》之37)
(2012-12-16 10:54:02)
标签:
草根史记嫁娶风俗乡土文化订亲趣事金色记忆 |
分类: 曾经的乡土 |
婚嫁程序讲究多 父母力办定亲酒
男女婚姻,有缘而识,无缘无份,随缘而成。回首青少年时期,家庭是很穷的。相亲结亲的老风俗、老规矩又极其繁杂,如果我真说成了媳妇,无疑会给家庭增加极其沉重的负担。即使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的今天,那些仍在延续的婚姻程序仍然令人望而生畏。
在我们家乡,男孩结婚被称为“接媳妇”,女孩出嫁被称为“出姓”或“回去”。如果问男人哪一年结的婚,一般应问“哪一年接的媳妇”。如果问女人哪一年出嫁的,应问“哪一年回去的”或“哪一年出姓的”。把女孩出嫁叫做“回去”和“出姓”,充分反映了一种久远的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女孩生来就是外姓家的人,给别人做媳妇就是“回去”了,就是终极归宿。
在“接”与“回”的过程中,男方既占着求亲的主动性,又要有“接”亲的履约性,不可以简简单单地把人家的女儿要“回去”。因此,长期以来(也包括现在)的传统做法,都必须经过议亲、定亲、求亲、娶亲的十几道程序。基本顺序是:
提亲:由媒人按“门当户对”的眼光主动为媒,或受某一方托请,登门议亲,俗称“撮酒喝”,有“成不成,酒三瓶”之说。如果男女双方家长认可,便请算命先生为子女算命、测八字,看是否相合,称为“掐八字”。即便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以心相许,也要由男方托请关系较好的人到女方家中提亲。虽是形式,但非有不可,因有“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之说,不明媒正娶会遭世人非议。提亲、议亲、请先生“测八字”都是要招待酒饭和花钱的。
看家:媒人提亲后,如果双方相距较远,底细不清,女方会请出一两名有眼光的亲属(或嫂子,或婶娘,或姨娘,或姐姐),在媒人的陪同下前往男方家“看家”,进行家庭考察。“看家”的内容包括男方长相和基本素质、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状况、住处地理环境、住房状况、亲属关系、接人待物方面的表现等等,连看带打听,获取第一印象和第一手资料。然后将“看家”的结果带回,提出能不能结亲的参考意见。不论“看家”的结果如何,男方都要设酒席款待,给前来“看家”者赠送厚礼。
喝酒:经媒人说合、女方代表“看家”,如果双方家长都同意结亲,男方家要选定吉日宴请媒人。在宴请媒人时,必须请自家族戚“有头脸”的人作陪,以作为定亲的证人。这次宴请,称之为“喝酒”,又叫“喝准盅”。这样的宴请,自己做一桌家常便饭不行,必须上街采购鱼肉洒菜,请专业的“大师傅”提前来家里“走油”备菜,举行盛宴。否则媒人不高兴,以后会遇到很多挑剔和障碍。
下聘:喝罢“准盅”酒,这门亲就算定下来了。随后,男方要给女方送彩礼,称之为“下聘”。彩礼有钱有物,礼物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以时尚、实惠博得女方好感,赢得众人好评。
走亲:定亲之后,双方家庭便以至己的亲戚往来走动。不管离过门成亲还有多少年,凡是女方家及其直系亲属家、其叔父伯父等近亲家的一切红白喜事,包括做房上梁、老人过生、小孩满月和周岁等,男方都必须前往送以重礼,其礼的份量必须超过一般亲戚之礼。如果是婴幼儿定亲,男方在经历这样一个漫长岁月的“赶礼”过程中,有的不堪重负,有的越拖越穷,有的到最后还遭遇悔亲而人财两空。在这个过程中,女方家如果出现重大困难、需要帮忙人手(如修建房子、急重农活)等,男方都必须伸手相助,前往帮忙。
启媒:所谓“启媒”,就是启动媒人,通过媒人启动婚嫁程序。男方如果希望女方过门完婚,就要宴请媒人,请其前往女方家中转告自己的结婚要求。对此要求,女方或者同意,或者不同意,也让媒人转告男方。如女方同意嫁女,男方要再次设酒席宴请媒人及女方代表,故而有的人将此称为“吃求亲饭”。启媒也要请“大师傅”,设盛宴。有的女孩尚未成年,或者家中确有特殊困难,暂时不能出嫁,可男方家长娶亲心切,一次次地要人,很是让媒人心烦。
下帖:如女方同意嫁女,会将女孩的生辰、属性按格式写成红帖,派户族里有名望的人送到男方,供男方请先生“看日子”定婚期时参考,男方要设宴款待女方来人。同时,下帖人会带来女方的某些要求和想法。
看日子:男方接到女方的生辰帖子后,要设宴请先生到家里“测算”一番,确定结婚“吉日”。事毕,要给先生礼金。
送日子:男方请先生看好成亲的日期后,要写成红帖,备下重礼,把成亲的日期送到女方。“送日子”时,除了猪肉、红糖、点心、水果等孝敬女孩长辈的礼品,还要有相当数量的衣料等物。凡是女方因家庭条件所限而缺少的穿戴,男方都要在“送日子”时送去。所以,“送日子”决不能空手,一般要派身强体壮的男人,挑着沉重的礼担去送。担子之内,有物有钱,货真价实,所值不菲。
送端阳或送中秋:这是男方送给女方的一道重礼。如果婚期定在上半年,过端阳节时要给女方送端阳礼,礼物有桃子、粽子、猪肉、糖包、糍粑、点心及衣料、鞋袜等;婚期定在下半年的,就送中秋礼,礼品除了印子馍、挂面等物外,其他与端阳礼相同。无论是端阳礼还是中秋礼,女方有多少户重要亲属(如叔叔、伯父、爷爷、姥姥、舅舅、已分家的哥哥等),男方就必须送多少份礼物。
犒匠:成亲日期确定之后,女方父母或兄长会力所能及地打制一些嫁妆,例如衣柜、箱子、条桌、小桶、木盆、洗脸架等。在女方家请工匠打制嫁妆时,男方要备烟、酒、茶、鱼、挂面及各种蔬菜送往女方家中,以作招待工匠之用。
劝媒:结婚日的前一天,男方要提前办一桌酒席,专门宴请媒人,表示对媒人的感谢和尊敬,更表示媒人对这个婚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上头:在结婚日的前一天,男方派人挑着礼担,给女方送一道重礼,称为“上头礼”。礼物主要有:姑娘过门那天的穿戴服饰和若干现金;两块各重约10斤以上的猪肉,称为“疼娘肉”;两条重5斤以上的大鲜鱼,称为“对子鱼”;一只20斤以上的大猪腿,称为“猪肘”;一只重10余斤的大羊腿,称为“羊肘”。此外,还有挂面、糖包等。这是结婚前的最后一次重礼,非体力强悍的壮男挑不动这担“上头礼”。男方富有而礼物多的,可派多人送礼。由于女方也要办宴招待宾客,一些女方家就指望着“上头礼”送来的鱼肉招待客人。
过喜事:“过喜事”就是城里人说的婚庆,男方家不论穷富,都要竭尽全力来操办。要提前一年以上喂养“喜事猪”,以便办喜事时有充足的肉食。要采购大量餐料、副食、蔬菜等,聘请人数不等的办宴厨师前来主厨。男方家人或指派户族里的人,亲自到亲戚朋友家“接客”,请他们到时来家喝喜酒。“接客”时,须说“空手过去玩”的客气话,实则无不希望多多送礼。“接客”如有漏掉的亲戚,人家不仅不来,而且还会被得罪,多好的亲戚也会为此翻脸。这天,要请户族里通晓礼仪、懂得待客路数、熟悉本户各方亲朋、言谈处事灵活得体的精明人前来做“支宾先生”,主持宾客接待、筵席调度、席面坐次安排。尤其是酒席上的坐次安排,如果考虑不周、安排不当,会引起非议和计较,多好的亲戚也会翻脸。要安排好前往女方家的花轿和轿夫、前往抬嫁妆的可靠人手,并准备好赏钱及报酬性的纪念品。(1963年正月,姚畈乡陈家冲我们同宗的赖明清大叔之子赖云阶结婚,我参加抬嫁妆,女方李家赠给每人一条手绢)。这天,要充分准备待客食品、炊具、桌椅等,要安排好陪宾客、陪新娘(家乡人把新娘称为“新大姐”)的人以及打杂、洗菜、洗碗、煮饭、烧茶倒水的男女人手。方桌、板凳、饭盆、杯盘、碗筷、酒壶、茶壶、洗手盆、端饭盘等家什的需要量,自家的一般都不够用,须提前算好,提前去借。这天需要留宿过夜的客人比较多的,还要提前借来被子……农村办喜事,远比城里办喜事繁杂得多,对人、财、物的耗费极大,极为劳神。而且,新媳妇娶到家,不等于喜事彻底办完,有些程序还要延续。
谢媒:男方办完“过喜事”,要马上另设盛宴,并要送上礼物或礼金,酬谢媒人,称之为“谢媒”。
回门:婚后第三天,新娘偕新郎第一次回娘家,称为“回门”。所备礼品,与端阳礼、中秋礼相同。女方家设宴款待被称为“新客”的新女婿,请亲房叔伯及至已亲戚作陪,谓之“喝回门酒”。所有参加宴请的人,都要接受一份“回门礼”,并分别请“新客”上门吃酒席,还要送给“新客”一份“上门礼”(鞋帽、衣料或礼钱)。
繁琐的婚姻程序,且不说贫穷家庭操办不起,即使家庭条件较好的,也是颇费周折。说到底,人家父母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你是不能轻易娶走的。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女方是不是就发财了?不见得!很多往来财物,都在这些过程中消耗浪费掉了。穷家嫁女,也很不易。养儿子,娶媳妇,力所能及地操办和消费,也并非完全是无谓的形式。在世道之上,在众人眼里,它被看作你对这场婚姻是否诚恳、是否热情的态度。即使女方要求男方把婚事办得简单些,你不尽心竭力,也会心感不安,被人看不起。
可见,我如果真的说成了媳妇,家里该是多么为难。但是,父母之心,情深似海,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刻,还是给我操办了一次亲事。
1960年秋我在宣化镇卫生院当学徒时,给卫生院的老中医张医生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他虽然知道我家的家境不好,但他十分看重我父亲在当地德高望重、我本人诚实肯干且虚心好学的人品。家住我家北面九寨沟的他,几次托人捎话,亲自当媒人,要把他的侄女说给我。张医生如此挚诚,我父母也就答应了。
在我参军入伍前,大约是1963年夏秋的某月(记不准了),在经济极其困难、粮食极其紧张、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父母千方百计、倾其所能,操办了一桌酒席,请女方媒人张医生(因另一方媒人可以自找,顶个名份即可,所以我三佬赖福高也作为媒人)前来喝定亲酒,即婚姻程序上的“喝酒”。
有一天,父亲通过关系,用粮票从街上买回一包小饼干,放进堂屋供柜的抽屉。母亲从里面拿出两块给我吃,并说这是留着待客装盘子的(那时的酒席上,点心饼干是一道非常高档的冷盘)。我这才知道,家里正给我操办定亲酒。对此有点包办味道的亲事,我脑子乱哄哄的,不感兴趣,但又无法改变家长的决定。
这年年底,我毅然报名参军。我们孙冲生产大队参加体检的13名青年,只有我被验上录取。临行前,女方母亲捎来一双鞋垫,放在其亲戚家,我没有要。这门亲事一直堵在心里,但自己回绝吧,一是会使父母伤心和难堪,二是已经按风俗“喝酒”定亲,会遭女方非议。一个生活在农村的青年,要挣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多么不易!
到部队后,我思虑再三,告诉连队指导员:自己想在部队学习文化,不想为家里的对象分心。我的真心话得到指导员的表扬和支持,部队通过家乡的金山公社武装部出面做工作,替我解除了“婚约”。
多年之后听说,这个张姑娘曾生眼疾,可叹已经早逝。她是否体验过婚姻的苦与乐,则不得而知。
2009年3月9日(星期一,郑州,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