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颗带把小糖块 盼来想去没吃到 (《曾经的乡土》之22 )

(2012-12-16 11:12:37)
标签:

草根史记

艰苦岁月

少年时代

贫穷生活

金色记忆

分类: 曾经的乡土

一颗带把小糖块 盼来想去没吃到

在何家寨小学读书的1957年,自己因为买不起点灯的煤油,晚上要“借光”学习而产生过自卑。同时,13岁的我还因为没能吃到一颗带把的水果糖而产生过巨大的奢望。

那时,种田的农民大多都没有经济来源,很多人就靠卖点柴禾买回急需的火柴、食盐等日用品。有点手艺的人、有点出产的人,手里就会稍微活泛点,家里都是能干的强劳力、只有一两个孩子而又不欠外债的人家,生活便会好过一些。家里总有几元钱的人,就算得上有钱的人。

大概是那年的夏天,我发现有个同学(可能是张传礼,他是独生子)在吃一个带把的糖块。我曾在宣化店街上的门市部看到,零卖的糖块装在一个玻璃罐里,糖块都是圆球形的,上面粘沾着白色的小糖粒,裸体儿没有包纸。这种带把的糖块,今天是第一次见到,也是我最早见到的棒棒糖。它是扁圆形的,上面有根竹签把,据说是在附近的茶坳供销点买煤油时顺便买的。只见吃糖的同学用手拿着竹签把,把糖块放在嘴里,嗞溜嗞溜地吮吸着,贪婪,甜美,享受,诱人。

不久,我又发现同村同学宁文明也吃上了带把的小糖块。从这以后,先后共有三四个同学吃过这种糖块。他们有的还宣传说,这种糖块不仅很甜,而且很有养分,对我们长身体特别有好处。

我从来没有吃过糖豆、糖块之类,看到他们吃糖块,便产生出一种馋意。另外,那时自己经常感到头晕和气短(尤其吃兰草根吃肿脸之后),对他们宣传的吃糖块的好处也就深信不疑。是啊,自己要是也能吃到一块带把的小糖块,该是多么好啊!

这种念头,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奢望,是一个巨大的奢望。但是,虽然看到别人吃糖块有些眼馋,也没有过分地表现出来。小时候常听大人们教育说,别人吃饭、吃东西,小孩子不要盯着看,这是有没有教养、有没有德性的表现和标志。有的孩子到别人家串门时碰见人家正在吃饭(特别是招待客人吃饭),就站在旁边看,很眼馋的样子,很是令人反感,让人联想并议论到其家长。对于孩子盯着别人吃饭、吃东西的行为,有的家长不怎么制止和批评,有的则会当面用眼神制止,事后狠狠地给予一顿责骂。由于父母曾经的教育和提醒,我是知道这个道理的,是比较有德性的,看到别人吃什么,总是努力地回避,或装作视而不见。

自己心里也清楚,能吃上带把小糖块的可能性是渺茫的,它只能是一种甜蜜的向往。吃过糖块的张传礼、宁文明,在家都是独生子,父母两个大人供养着一个孩子。而自己呢,除了早已出嫁的姐姐,却有兄弟姊妹6人,其中只有哥哥刚刚成年,其余都是“吃闲饭”的孩子,温饱都难以保证,父母哪有闲钱给自己买糖块吃呢?

尽管心里是明白的,清醒的,但那种带把小糖块仍然强烈地诱惑着自己。星期天回到家的时候,午饭后见母亲坐在廊檐下做针线活,自己站在跟前和母亲聊天儿(自己特别喜欢跟母亲一起说话)。聊着说着,就说起张传礼、宁文明他们在学校买糖块吃的事儿,并明显流露出自己对那糖块的向往。母亲轻轻地“嗯”了一声,表示对这事儿的关切,然后平静地说:“我跟你父说说,等有了钱,也给你买两块。”

看着表情慈祥的母亲,我觉得她的话虽然只是一种没有“时间表”的许诺,心里还是是甜丝丝的,感到无比温暖。母亲给予的那种许诺,那种希望,是那么令我陶醉,让我感到幸福。

想吃糖块的想法,自己是绝对不敢对父亲说的。对于母亲的许诺,也决不会讨债般地提起,更不会张口硬要,只是把一种吃糖块的奢望埋藏在心底,甜丝丝地盼望着,幻想着。与全家的生活大计相比,吃个糖块的愿望实在微不足道,拿不到桌面上来。直到六年后的1963年年底参军,自己20岁以前从没有吃过糖块。虽然后来自己挣过钱(如卖柴),完全买得起若干糖块,也始终没舍得去买那种可吃可不吃的东西。

后来第一次吃上糖块,是到部队新兵连以后,有位老乡战友请我帮他写家信,特地买了一把没有包装纸的那种“裸体”糖果。那时,由于国家处在困难时期,糖果并不是纯粹的水果糖,黑乎乎的,里面还有很多渣子。

在何家寨小学,同学的年龄仍然偏大,参差不齐。这有当时入学年龄规定就偏大的原因,也有历史现实和乡村条件的原因(即使现在,城乡中小学学生的平均年龄仍有差别)。我们有个叫李时华的女同学,当时已经19岁,正读五年级,虽是小学生,却已经结婚。她丈夫在北京部队,可能还是个排长之类的小军官。她去部队探亲后回到学校,手上戴着手表,一些同学觉得新鲜,跑到她面前看她的手表(我也在别人的推拉中伸头看了一下)。她人长得很漂亮,穿戴也漂亮,有些同学在她面前害羞,不好意思去看她。毫无疑问,她要是想吃带把的糖块,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想吃的糖块没吃到,并不存在多少遗憾。那个时候,作为一个未成年人,主观上没有那么多奢望和攀比,客观上没有那么多舆论暗示,故而也就没有当今城市青少年那些所谓的“成长烦恼”。

在后来很久的日子里,自己才知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穷也是财富”等说法。再后来,又看到一些青年人对这种说法进行反驳和嘲讽的说法。其实,贫穷也是一种无奈状态,贫穷更不会成为所有穷人的财富。对待贫穷,大体有三种态度:一种是听天由命,将穷就穷,虽感艰难,却无良方,只得安守现状,安分守己,企盼着时来运转。这是多数穷人的态度。一种是“人穷志短”,宁穷而不为,永远依赖他人的帮助与施舍,幻想天下掉馅饼而一夜暴富(如梦想彩票中大奖等等),甚至去干偷、抢、骗、贪的勾当,妄图通过不劳而获来脱贫。持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少数。一种是穷而励志,奋发而为,真正能从贫穷中找到人生的动力,努力通过自己诚实的体能付出或智能付出而获得所需,并且在财富面前节惜物力,从而使贫穷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持这种态度并成功者也是少数,但却是最可贵的历贫者。

总之,贫不移志,富不骄奢,应是可取的态度。无论如何,希望这个社会不要再出现连一个糖豆都吃不起的孩子。

我那些邻近要好的同学,有的小学毕业后上了初中,而多数在小学毕业后专事务农了。在未来的日子里,大家各自为生活、为家庭、为事业奔忙着,都很不易。赖兰英姐姐后来自己去进修了外语,先后在宣化小学、大悟县城关中学任教师;读到初中二年级的宁文明一直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后来当了多年的校长;张传礼是我们当地为数不多的初中毕业生(宁文明说他只读到初中一年级),务农后跟着我的赖云启大哥学木匠,成就了一身好手艺。他是个灵巧聪明之人,跟大家下棋打扑克都是输少赢多。如果他坚持把书读下去并就业,肯定会有更大的作为。由于他有木工技术,又聪明能干,虽然一直生活在农村,育有多名子女,日子过得还是比较顺畅红火的。

2008年12月1日(星期一,郑州,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