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吃个煮鸡蛋 不好意思却温馨(《曾经的乡土》之12 )
(2012-12-16 11:21:21)
标签:
草根史记童年故事乡土中国生日母爱 |
分类: 曾经的乡土 |
生日吃个煮鸡蛋 不好意思却温馨
在自己的记忆里,家乡农村的孩子,尤其贫困家庭的孩子,并不怎么看重生日。只有已婚夫妇的第一个孩子,特别是第一个男孩,会给孩子过周岁。家庭条件允许的,孩子过周岁的时候,会举办“过客”活动,专门请来亲朋并设宴招待,亲戚朋友也都要薄厚不一地送礼,或物或钱,以示庆贺,称为“做生”。
孩子做周岁,最知己的亲朋好友,如姥姥、姑妈、姨妈、舅舅、干佬干妈等,会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备衣料、做小鞋、打烧饼、打印子馍等,前往祝贺。(打印子馍,类似做月饼,将糯米面面团放进刻有底花的木质模具内成型并倒出,蒸熟后用品桃红点上红心)。小孩的家长则将收到的一些食品赠送给户族及同村邻居,以示喜庆。生日宴吃罢,在堂屋中央置一簸箕,四周摆放馍馍、糖果、书本、文具、算盘、秤杆、放牛鞭子等物,然后将孩子坐入簸箕中间,让其自由抓取物品,以此预示其日后会有何种出息。孩子如此做过周岁,中间过生就不再“做生”,直至60岁再“做生”祝寿,并且60岁以后年年“做生”。
孩子不一定年年“过生”和“做生”,但有嫡系晚辈且晚辈孝顺的老人、特别是在户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基本上每年都会有人来“做生”。前来“做生”的人,首先是女婿、妹夫、外孙等,以及关系亲近的其他亲戚和朋友。其中女婿是必定要来,否则会遭世人的唾骂,甚至视为从此与其断亲。他们来“做生”,有的抱只鸡,有的带块猪肉,有的买包红糖,有的送两斤挂面,而女婿的礼物一般都最重,起码要送两三斤一块猪肉。而自己的儿子儿媳,有的往往只带一张嘴(甚至几张嘴)来吃“寿面”,顶多是来帮帮忙、陪陪客人。大家带来的那点东西,数量和品种有限,老人要贴进去很多钱物办酒席,故而叫做“赚钱的月礼,赔本的生日”。
虽然普通家庭的孩子一般不过生日,但无论如何,父母(特别是母亲)不会忘记孩子的生日。孩子生日那天即便不在家,妈妈都会一番念叨,挂记在心。其他长辈亲朋、近村乡亲见了母亲或你本人,也会很自然地提起这件事,说你属狗属牛属猴吧,过了今天的生日,应该是多少岁了,比我家的二毛还小一岁呢,等等。
我是父亲的第一个亲生儿子,奶奶为我的出生激动得走不动路,困在河中心。可当时父亲给地主种田,家里穷得缺吃少穿,怎么给我过的周岁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地说,我每一年的生日,母亲都从没有忘记过。小时候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给我过生日,生日的前天或当天,母亲也会对我念叨一两遍,念叨得我心里暖洋洋、热乎乎的。
我大概十岁那年,农历“春分”刚过,天已回阳。一天早上吃饭时,妈从水瓢里拿出个煮熟浸凉的鸡蛋,递给我说,今天你过生,给你煮了个鸡蛋,快吃了吧!
那时,总觉得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很多,猪肉、鱼虾、豆腐、麻花、油条、鸡蛋都是最好吃的,大米干饭也最好吃。可这些东西都太缺太少,大米干饭也不是想吃就有。虽然家里都或多或少地养有几只鸡,但只是把鸡放出去叨草啄石子儿而不喂粮食,它是不会下蛋的,可粮食还不够人吃呢!鸡所下的少量鸡蛋,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实指望卖蛋换盐、购买重要的生活资料。所以,除了家里来了贵客时配菜凑碗,一般是舍不得吃鸡蛋的,孩子也懂得不要鸡蛋吃。
现在城镇里的孩子,包括某些农村孩子,吃个鸡蛋算什么啊,有的哄着喂着都不吃。可我那时候,吃个鸡蛋过生日,已经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更不是每个生日都能如此特殊。我们家已是大家人口,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妹妹,专门给自己煮个鸡蛋吃,既感到受宠若惊,又很不好意思,感受最深的,是母爱的温馨。
自己过生日能吃上个妈妈煮的熟鸡蛋,可我们子女却没有想到自己过生日应该首先孝敬妈妈,更没能想到好好给妈过生日。妈妈出生在民国初年的1917年,那时内忧外患,兵荒马乱,姥姥早逝,没人告诉妈妈是哪天的生日,结果她一生只知道自己是农历八月的生日,而不知道是哪一天。妈总说她不在乎,过生不过生都一样。父亲过生日时,知己的亲戚来“做生”(特别是父亲的女婿每年都带着礼物来),妈妈总是欢欢喜喜地忙着做席设宴,招待客人,但从没有人专门给她“做生”。直到晚年,农历八月十三过生的小妹夫傅汉明提出,让妈也在这天过生日,妈的“生日”才按这个指定的日子来过。在过生日的问题上,家乡农村有着重男轻女的观念,多大年岁的女性老人,似乎都不像男性老人那样受到关注。但作为子女,应当看重母亲的生日,甚至在自己过生日的时候,都应该想起一句至理名言:儿生母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即母亲将自己带到这个世上的日子。东西方文化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自己的生日就是“母难日”(母亲孕育生产的艰难困苦和危险),可是不知从何时起,这个日子不同程度地被异化,生产者与生来者的主次关系被颠倒,过生日似乎只是生来者受宠爱、受敬奉的日子。
例如,现在城里的孩子过生日,都被家长看得很重,生日那天又买蛋糕又买生日礼物,有的还举办生日宴会,一家人围着吹蜡烛仪式齐唱“生日快乐”,而过生日的孩子显得非常心安理得。尤其是当妈妈的,这天格外周到小心,生怕孩子的生日过得不圆满、不开心。在外读书的孩子们,大多都用聚餐的方式庆祝自己的生日,相互轮流着设宴过生,有的生日花销成为父母的一大经济负担。可他们在如此爽快地进行生日消费的时候,有多少人记起或思念着父母的恩情、妈妈曾经的苦日?
生日被严重异化的,是一些贪官和权势人物。他们利用自己、子女及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日,大肆收受贿赂及他人钱财,把生日当作一次攫取财富的机会,甚至恨不能每天都过一次生日。但此类人如此消费生日,实质上是对生日、对母亲的亵渎,生日的意义变得一文不值。我们村的宁幺爷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是隋唐时期的程咬金本该有十二年的天下,可他觉得过生日最享受、最来财,就一天过一次生日,结果只坐了十二天的天下。还有的评书说,程咬金下地穴探险,意外获得龙袍和玉玺,被众弟兄推举为大德皇帝,但他觉得当皇帝受拘束,就不干了,后来活得高寿而终。这些故事纯属民间笑话,意在劝说人们不可放纵自己的欲望。
生日啊生日,人生的年轮,它标志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一天天老去。怎样过生日,没有一定之规,只要既过得快乐又不留下遗憾就好。
2008年10月18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