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即将过去。岁末年初,各种统计数据都将纷纷出笼,见诸报纸、电视等媒体。领导机关、各级官员、新闻媒体都喜欢用这些统计数据中“绝对值”、“平均值”等比重数的增加来张扬领导政绩,佐证建设成就,讴歌大好形势,撰写长篇报道。此时此刻,笔者也颇关注这些统计数据反映出的经济态势、国力民情,有喜同贺,有乐同欢。但是,喜则喜矣,乐则乐矣,一些统计数据中的“概念陷阱”则需要我们保持清醒,以便实事求是地看待成绩,不骄不躁地迎接来年。
这里举一个例子。两天前,新华社以图表形式发布了来自信息产业部的一组统计数据,其中显示:截至2005年底,我国手机用户数已经达到3.93亿。这个统计数据,数字本身应该是真实的,用新闻套话来说,也许是“令人可喜”的。它说明,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手机市场,我国已是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它为拉动经济“内需”发挥了重要作用。将近4亿个手机用户,如果说一个用户持有一部手机,全国基本上平均3人一部手机,除去童叟,人手一部,多么了不起呀!但是,且慢叫好,平均3人一部手机决不等于每3个人就有一部手机。
这里就有一个“概念陷阱”。从统计数据的表面来看,确实全国平均每3人至少一部手机,但这个“平均”数如果套在全国人口数上,其实就掩藏了一种真实的虚假。以笔者的家乡为例,因为那是个极其贫穷的鄂北山区,大概每300个人才有一部手机。而且持有手机的人很少用手机“主叫”他人,手机使用率极低,持有手机者根本算不上一个真正的手机用户。你看,平均3人一部手机与每300个人一部手机,平均值相差100倍啊!所以,“真实”的统计数据,并不能完全代表社会整体、民情整体的真实。
占全国人口60%以上的广大农村,人均手机用户指数都不会太高。那为什么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数据能表明全国平均3人就有一个手机用户?这就不能不将我们的目光落到贫富“天平”的高端。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相对高、相对稳定的城镇居民,实际上占有全国手机用户的大多数。特别是各级官员、企业管理人员、某些从业者及其他富裕阶层人士,大都频繁地购买、更换手机并配置了相应多的SIM卡,一人占有几个、甚至十几个“手机用户”并不鲜见。
广大农村人口只拥有少量的手机用户,一是说明那里的市场潜力很大;二是说明那里并不富裕;三是说明现阶段手机在许多农民手上的用处还不大;四是说明只有改变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才能大幅度地在农村扩大手机用户,那个巨大的市场潜力才能释放出来。(若干年以后,大多数农民可能都有手机,但现在不是)。
这个手机例子揭示出的“概念陷阱”原理,提醒官员和新闻媒体:不要总拿并不科学的“人均”多少、“平均”多少这样的简单数字编歌唱,不要总拿一两个这样的统计数据就大做“从数据看小康”、“从统计话富裕”、“从增长率看辉煌”等类文章,将本可清醒的头脑灌入炙热的迷情汤,让人雾里看花,永远走不出“概念陷阱”。这样的新闻,岁末年初报,重要节日报,迎接“两会”报,年年重复,无数次地重复,在老百姓眼里早已失去“新闻价值”,没啥意思。
实际上,我们的许多统计、调查、测算、估计数据,包括“人均GDP”这样重要的经济指标,常常被“可喜”的“平均”、“人均”数字掩盖了地区差距、贫富悬殊和由此带来的社会矛盾。在一些人那里,被忽视或不愿正视的,正是这种“平均”之中的“不均”。而每到岁末年初,诸如银行存款、职工收入、汽车销售、住房建设、劳动就业、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等方面的统计数据,总是“异彩纷呈”,被官员和新闻媒体谱写成一曲曲颂歌,却无人去重点关注“平均”中“不均”的那部分贫弱者。
值得一提的是,前天(12月20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比较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统计数据的明暗两面。据介绍,根据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总量为159878亿元,比原来年度统计数增多2.3万亿元,增加了16.8%,我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序由第七位上升到第六位。当这一普查结果足以令报纸写出“长篇巡礼”、电视做出“重头专题”之时,李德水马上在随后的谈话和当晚的央视《焦点访谈》中作了比较冷静、坦诚的分析。他说,我国的GDP总量虽然略有增加,但人均水平仍在世界的第129位,是世界人均GDP的1/5。他还说:中国还有一亿多的贫困人口,比许多国家的总人口数还多,所以,可千万不能认为我们中国的经济有多么了不得!
在统计结果和“平均”、“人均”数字面前,这种冷静和坦诚显得必要而可贵。有了这样的科学态度,就不会用一些浮华的数据自欺与欺民。
2005年12月2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