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议,尤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会议(简称“两会”),应当是民意彰显的节日,是老百姓问政的政治广场。因此,出席“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应当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不争的事实是,仅从人大代表的构成上看,人代会确实就像“官代会”。每年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人大代表,至少80%以上是各级党、政、军、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官员。本人因工作需要,曾多次跟随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团进京,发现代表中绝大部分是官员。
人民包含官员,官员也是人民中的一部分,他们执掌着党和政府的宏观决策,人民代表大会一定要有一定数量的官员席位。但是,人代会开成“官代会”,就不是真正意义的人代会,就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就难以彰显民意,就不能充分实行百姓问政。
官员参政议政,虽然多数情况下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人民的愿望,但从历届大会来看,官员代表的发言常常是从“官面”上去说,说的“大”,说的“远”,说的“空”,说的“软”,说的“轻”,说的“虚”;涉及国家发展的事,多数只是勾勒难以触摸的蓝图;涉及民情民生的事,大多只是描绘难以充饥的画饼。更有一些官员代表,例如企事业里的领导,平时忙于业内管理工作,无心于、无意于、无力于按照人民代表的职责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民情民意,体察民间疾苦,倾听民众呼声,因而既不能向大会提供保质保量的提案,发言时也淡不出能挠准百姓痛痒的真情实语,有的只是说一堆本部门、本单位利益的事,甚至利用“两会”之机大讲一通评功摆好的内容。于是,会议上空话、大话、官话、套话连篇,也就事在必然。
虽然人大代表中也有极少量的平民代表,但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辖区民众直选代表,上面确定他们当人大代表,他们不是作为参政议政的主体和职务出现,而是常常作为一种荣誉、一种被奖励的身份出现。在各地代表团里,面对众多官宦代表,平民自矮三分,仅为配角陪衬。其弱点有四:一是平时没有条件和能力履行人大代表的权力和义务;二是缺乏参政议政的强烈意识和必备水平;三是背负维护荣誉的包袱而表现谦恭,不便为参政议政发表个人意见,迎奉附和之声多于真知灼见;四是人微言轻,无话可说,有其名,无其实,基本成为摆设。
有一次召开“两会”的前夕,本人去某地出差时,一位在运输单位上班的全国人大代表朋友找来,请我“妙笔生花”替她写一篇在人代会上的发言稿。我问她准备说点什么,她说单位领导要她在会上讲讲本企业一年来的成绩,讲讲单位里干部职工组织春运工作的艰辛,请上面的领导多多理解和支持。看,人大代表到人代会上说什么,要由本单位的领导决定,还要到会上为领导表功,自己又没有一点儿文字能力。人代会如此开,岂不悲哀?我说我写不了这样的发言稿,婉言拒绝了她的请求,但她找另一位朋友替她写了篇发言稿。
人代会,议大事,国家大计是大事,百姓利益无小事。事关百姓利益的事情,代表中的官员们有的不屑谈、不爱谈、不善谈、谈不准。人代会开成“官代会”,能直接而准确地反映社情、民情、民声的“草根之言”、“草根之声”,无疑就成了微声、弱音,人代会的宗旨和效果难免大打折扣。
代表结构不合理,官员过多,官员几乎垄断了话语权和主流媒体的报道。2005年2月曾有人撰文指出,在话语权向官员代表大幅倾斜的情况下,平民代表的声音相形之下也就变得十分微弱了。何况,官员代表多半能说会道,擅长勾勒出种种美妙的蓝图,而这正好切合“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宣传要求。另外,平民代表即使有表达的愿望和发言的机会,但是势单力寡,人微言轻,正当诉求顾虑大、口难开。身处官员扎堆的人大代表圈中,人数稀少的平民代表有几个敢于斗胆立言,如实反映社情民意特别是群众疾苦的?谁敢对政府的工作提出批评意见,并用自己的不同见解与官员进行争论?你想,身边坐的不是书记,就是省长、市长、局长等官员,自己说的问题说不定还牵涉到他们中哪一位的直接责任,他一个平民代表敢说不敢说?在这样的语境中,一些平民代表要么盲目附和官员代表的建议、意见,要么不痛不痒地说点粉饰之言或空泛的呼声,有的甚至还不忘巧妙地给“父母官”们吹点牛皮。曾有当过一届人大代表的朋友,就亲眼目赌了这种被当地媒体描绘的“生动场面”。
“人代会”开成“官代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健全的一种表现,更是人大代表产生机制不健全、不合法、不合理的表现。针对这一现状,去年“两会”期间,中央党校一位教授曾经直言:“代表中的官员之多是世界罕见的,人民代表大会不是官员代表大会!”同这位教授的感受相同,今年已有更多的人通过各种方式要求改变这种现状,使人民代表在构成上更广泛地代表人民大众,使人代会更全面、更充分地彰显民意。
2006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