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饱食莫说“过时”话

(2006-03-12 20:35:28)
标签:

佛学

分类: 时政评论

儿时,家中生活艰难。吃饭时如有米粒撒落,父亲便恼怒地一声詈骂,然后俯身将地上的米粒拣进嘴里。村里一位长辈还讲了一个故事,说曾经有位穷人见到茅房旁边有一粒米,就拣起来吃了,结果那米粒变成许多金子从体内排出,这穷人因此成为富人。

此等做法和说教虽不如“艰难困苦,如玉于成”的道理直接,但父辈们那种今天人看来或许可笑的言传身教,却在我心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始终难忘,终生受用。他们的那种教育,是他们对晚辈的期冀,是他们对生活的体验。那种教育方法,今天看来虽不够科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尤其是人生的启蒙教育中,必要的说教是非常必须的。另外,青少年的艰苦奋斗精神和节俭美德的养成需要经常性教育,需要良好的环境影响,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我也曾在炎炎烈日下劳作于田间,在凛冽寒风中打柴于山间,除了感到劳作后饭菜的格外香甜,就是切实感受到点滴生活物质都来之不易。问题是,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提高,一些人的家庭(尤其部分城市家庭)逐渐变得富裕起来,其家中子女过着锦衣纨绔、饮甘食肥的生活,没有任何“来之不易”的感觉和体验。一些做家长的,面对丰盛的物质和舒心的生活,不仅自己淡忘了“粒粒皆辛苦”的情感,还有意无意助长着子女贪图享受、铺张浪费、不劳而获的恶习。也有的人对什么观念都快速“更新”,将艰苦奋斗精神和节俭美德当作“陈旧观念”加以贬谪。更有一些青少年对艰苦奋斗和节俭美德嗤之以鼻,觉得再提艰苦奋斗和节俭是很古板、很羞涩的事情。他们有的人肆意糟蹋钱财、糟蹋粮食、糟蹋资源,不以为耻,反以为“时尚”,反以为富有而自豪。

难道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节俭美德真的像某些人说的“过时”了吗?艰苦奋斗精神和节俭美德是我国人民固有的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有些人说这种精神是中国贫穷落后的产物,是中国人的“土气”。其实,许多有过国外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即使最富裕的国家,那里的人民也都有着艰苦奋斗精神和节俭之风。过去总说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只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实际上它也是全世界人民一个共同的好传统。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一直尊崇着这个好传统。穷时要艰苦奋斗和节俭,富了仍要艰苦奋斗和节俭。例如,我们并不富裕的人都舍得山吃海喝的时候,那些极为富裕有钱的外国人却总是食不求奢,极少浪费,并且极勤奋极讲效率地对待工作。财富积累、社会发展比我们先进多少年的那些人都不说艰苦奋斗和节俭“过时”了,我们有何理由说“过时”了?

当然,今天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不是要求大家再去当苦行僧,去吃“瓜菜代”,去穿“百纳衣”,相反,我们的奋斗总是为了今后的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也是为了国家越来越富强、社会越来越富有。今天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主要是发扬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精神,为了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进步,勇于奉献,顽强拼搏。我们不论在什么岗位、在什么地方,都要爱惜财力、物力和各种资源,杜绝一切浪费。即使是你自己的钱财、你自己花钱买来的物品,但作为社会总资源的一部分,你也无权糟蹋和浪费。如果你是一个身体健全的成年人,就更不能只是不劳而获的消费者,你必须通过诚实的劳动获得生活资料,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不仅如此,你还有义务为国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艰苦奋斗精神是不会“过时”的。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类有着朴实真理的古训,不仅不再成为人们的治家格言,其纯朴的道理也日益受到当代众多青少年的否定和嘲弄。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少自己创造生活物质的艰辛体验。所以,节俭美德的养成,也需要艰苦奋斗的历程,二者互为因果。特别是一些城市里的青少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不懂得粮食是怎么生产出来的,他们缺乏节俭意识也就足为奇。因此,他们既需要说教和引导,也需要他人的身教和其自身的“身教”。例如,对于不珍惜粮食、不珍惜财物的青少年,就特别需要把他送到贫穷的农村去当当农民,让他体验体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

(198610月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