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典型 典型的悲哀
近期以来,又一个典型人物被媒体叫响。中国男孩洪战辉克服极度的贫困、携妹求学12载的事迹,感人至深。这个面对困顿,不绝望、不自卑、不畏惧、不放弃的男孩,完全可以成为2005年“感动中国”的人选。
现在已是湖南怀化学院大学生的洪战辉,是从河南省西华县农村走出来的穷孩子。1994年,他父亲突然疯了并摔死了他的亲妹妹,随后母亲和弟弟离家出走,疯了的父亲还从外面检回一个女弃婴。13岁的他,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12年如一日,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在照顾家人的同时,把捡来的女婴当作亲妹妹扶养,自己挣钱带着妹妹读书,后又尽其所能,坚持供妹妹入学读书。洪战辉的故事,演绎了人性的善良,诠释了仁者的力量。
洪战辉的故事被媒体集中报道后,河南省党政主要领导纷纷作出批示,在媒体上撰写文章,在电视上发表谈话,称洪战辉是“河南的光荣”、“河南的骄傲”、“为河南人争了光”,号召全省干部群众向洪战辉学习,指示卫生医务部门免费为洪战辉父亲治病(有关医疗单位也及时落实了治疗措施)。洪战辉家乡的河南周口市,市委书记于12月12日就来到洪战辉家里慰问,了解他家生活状况,安排当地干部给他家修补破烂了多年的房子。洪战辉正在就学的湖南,也及时安排他治疗多年前在家乡学校门口被人打伤的左眼(他当时为了挣点学费,利用课余时间买卖少量学习资料而被“市霸”打伤)。尽管洪战辉婉拒着馈赠,但各种荣誉称号、经济捐助、具体帮助都纷至沓来。
从报纸和网上的反映来看,很多读者和网友都是含着眼泪读完洪战辉的故事的。他们既为洪战辉的坚强所打动,也为洪战辉经历的难以想象的磨难所同情。从他的事迹角度来说,他是一个感人的好典型;从他的磨难角度来看,那无疑是一个典型的社会悲哀。所以人们读洪战辉,不仅读到了感动,还读到了长长的悲哀,读出了不可回避的质疑!我们的社会,尤其是河南,更尤其是洪战辉家乡的市、县,不能因为出了洪战辉这个典型,就自感脸上无限光彩,就自感治下又多了一块荣耀的牌子,就自感自己这里有多么了不起;而应该从这个逆境典型的生成,好好反思反思我们各级党政官员“执政为民”的缺失,好好检讨检讨我们多年来的扶贫政策,好好检查检查我们的帮困措施,看看是真做了还是假做了,看看究竟做得怎样。
洪战辉原本一直贫困的家庭,其实在他11岁的时候就完全垮塌了。于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开始苦苦地支撑这个家庭,直到现在。要照顾和治疗疯病了的父亲,要想办法供自己读书,要抚养本应由政府部门安置抚养的弃婴,要坚持供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读书,要挣扎着让这一家人生存下来……在这十多年里,从宣传和部署上看,国家、省、市、县年年都在开展贫困调查和扶贫帮困工作,年年都在下拨扶贫款,年年都在搞“扶贫下乡”,年年都有扶贫捐助活动,而且每年都说取得了很大成绩。洪战辉的家起码是个众所周知的“特困户”、“扶贫重点户”,可是官员们在实际工作中为什么没有发现这样一个家庭?如果发现了为什么没有给予有效的帮助?那些专门用于扶贫的资金和物资都弄到哪儿了?
正是官员们执政的缺失、扶贫工作的缺失(或是走过场),才在客观上“造就”了洪战辉这个苦苦挣扎的典型。让艰难困苦“培养”出这样的典型,那些本应以为人民服务、以关心和解除人民疾苦为己任的公仆们,是应该感到“光彩”,还是应该感到愧疚?
诚如上述,现在对洪战辉及其家庭给予的关心和帮助,都是必须的、应该的。但对于一个长期极贫极弱的对象来说,这种关心和帮助实在来得太晚了。如果我们的扶贫政策、帮困措施早点到位并做得实在一些,如果地方领导、民政部门的作风扎实一点,如果党政部门能够真正关注百姓疾苦而发现这个贫困典型,哪怕是轻轻地拉一把,洪战辉也不至于用他稚嫩的肩膀背负起贫困的大山而艰难到如此程度。
实际上,给予洪战辉必要的帮助并不复杂,任何一级党政组织、任何一个党政部门都有这个能力。然而在此前的十多年里,却无人将这个温暖送到他家。假如洪战辉不是被媒体宣传而“成名”,尤其成为“光耀河南”的先进典型,试想上述领导们的那些关心、批示、慰问和帮助有可能吗?假如他不是被宣传而成为典型,家庭贫困的大山他还要扛多久?他父亲的疾病还能否得到医治?他家的破房子能否得到修缮?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在此,人们有理由首先提醒河南的官员:面对洪战辉这样的极贫极弱典型,还是慢点用这个男孩的故事给自己脸上贴金,而多来点又实际又有用的反省和自责吧!
2005年12月27日夜
前一篇:记者们,别叫民工当众数钱啦
后一篇:饱食莫说“过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