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看病贵看病难,应该各打五十板
医疗改革之闲话篇
目前那么多的舆论媒体讨论看病贵看病难,都在各说各的理,不知基层与卫生部的中间沟通者是怎样成了媒体和舆论的狗崽队员?医院有那么多丑恶吗?医疗官司有刑事案件那么恶心吗?医疗工作人员能承受满世界的“漫骂”?
我作为医生,如果“说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在于政府和病人,而医患关系恶化在于医生,必有不少人强烈反对。在穷困地区义诊时,能耐心听人把病情说完,了解病人的主观感觉和症状描述。这已经让许多参加下乡义诊和送医送药活动中的医生感到作为医生的德行和爱心有多么的重要,得到病人的信任所产生的崇高感是医生的最高动力。我曾经去过比较穷的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乡下的卫生院义诊,送医下乡。所看到好多卫生院的设备真可以说是“绝对令人窒息的穷”,那可不是“同志们”可以想象的!可是那儿的医生可是真正的医生。医生没有待遇,病人没有叫苦喊冤。那儿没有私营医院,因为私营医院无利可图,没人去经营。医生只是为人民服务,赚自己老少填宝肚皮口粮。可是不久,改革了,本科生跳槽了,先是医院买了,医疗条件没改善医疗态度倒是改善了,但是老百姓不信任当地医院了。
一旦医院不是国家的,除了图方便,开医保药物(医保卡在私营医院和私营药店能使用极其荒唐),还有几个相信商品经济的私营医院呢?当然不是说所有私营医院都不行,好多私营医院也是公立医院医生跳槽建立的。
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在于当地政府和病人,医生不是政府官员,在这一点上医生是弱势群体,不要将医生和病人的关系敌对化;医患关系的恶化医生有相当的责任。就目前重复检查,开大处方,态度横,好包现象,只不过医生与千家万户相连,这与其他行业有质的不同,贪官污吏,安全事故,豆腐渣工程等等与老百姓没有直接联系,感受没那么直接。
医疗资源的公平问题以及缺医少药谁的责任?
医疗保险不是地方政府拨的银两,医院的发展不是政府投资。可以这么说,职业素质最好的,人员考核最频繁的是卫生系统。但是中央政府的便民和亲民决策执行最差的是医疗行业,因为往往把医疗单位定义为非盈利和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其实医院是体现公益慈善和党的温暖的服务机构,而不是体现私产市场和管理紊乱的农贸市场。该有作为的是政府,非典时期医生护士的可爱只是政府给予的光辉形象,医护只是职业道德而已,政府才是功臣!这个没人会否认。那么只有天灾人祸政府才发挥作用吗?
但是没有天灾人祸时,为什么会看病贵看病难呢?总是有那么多的新闻找出许多务虚的讨论和即将怎么怎么,每天都有人得病生病,每天都有人开刀,每天都有人诊断出癌症,等什么都齐全了,人已经死了。城镇医疗服务体制改革也是文件传达越长,执行越走样,推行农村合作医疗不是当务之急而是耽误之极。没真的做到势在必行!拆迁建城等等形象工程比什么都比积极,因为有那么多的XXX理由和积极执行者。
健康是每个人的权利,不分贫穷不分贵贱,生病的机会也是公平的,健康保健教育和社区医疗保障是民生之根本,医疗救济不能是政治文件,全民医疗免费的才是真正的主义,全民健康才是生理心理上的乌托邦。健康了才能谈衣食住行,和谐和平发展。
医保医保,不能是“医好了”地方财政,不能为了“保障了”乌纱帽去欺骗和伤害老百姓。中央政府的政策为何走样?看病贵看病难只是一种政治游戏用语,为卫生官僚准备的一匹遮羞布,不该害羞要什么布呢?
而医患关系问题在于医生,找到专家,不管真的假的病人乐此不疲,因为信任医生。只是个心理问题,搞个明白,有的病人真的没治了,还要去更大的医院碰运气,所谓病急了,乱投医,死马当作活马医等等。车有好坏,步行不就得了,菜有淡咸,就当是念佛吃素罢了。正如副委员长院士韩启德所言:“医患关系最主要的问题应该还是在医生,病人的求诊本身是合情合理的,确实在医生存在一些问题。现在医疗技术发展非常快,有些医生认为他的技术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病人来,他没有看到人,他只看到病,他没有看到病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这种“技术至上”观点的存在,造成了我们跟病人的隔阂。”
难就难在:真正的专家看病并不贵,看病也不难。认真行医的人无需那么多的检查,有学术思想的专家不会黑着心让病人重复检查,仔细的问诊检查就能诊断八成以上,再说,疑难杂症在各层医院已经做了很多检查,综合分析能力已经远离了时下的专家,匠人型专家已经太能忽悠人了。如果真的大病,疑难疾病难以得到即时的救治,小病看成大病那就忒浪费了。
医患应该更多的信任和合作,
而不应该是质疑和对抗(钟南山院士语)。医生只是病人抗击病痛过程中的战友,因为信任而合作。如果怀疑战友,存心找茬发泄式的求诊,初衷不良,有什么合作的必要?只有到更大的,牛得都没脾气得地方去,这种看病难有必要吗?
……….
(此为修订版二版,留言未删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