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语文ABC |
由一道话题作文题说开去
宜昌金东方学校
先请看这么一个作文题:
“美国作家克里腾登写过一篇题目为《母亲的价格》的文章,指出如果母亲的日常工作可以获得薪水,合理的年薪约为六万美元。母亲们做这些工作,做得细腻,做得纯粹,乐此不疲,头发都做白了,腰做弯曲了,眼睛做昏花了,她们也毫无怨言。子女们在享受母爱的同时,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欠下了母亲那么巨大的一笔薪水。
其实,不管是母爱、父爱,还是其他亲人、老师对我们付出的爱,都无法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只有我们懂得珍惜,才会真正体会其价值。
请以‘珍惜’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再请问:在这个题目下,写“珍惜粮食”“珍惜时间”等内容合乎要求吗?
我最初的看法是倾向于不合乎要求。综合学生们的作文看,绝大多数考生所写作文是与“爱”这种情感有关的,只有少数学生写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珍惜粮食等内容。这表明学生的理解和我是基本一致的,即下意识的认为在以“珍惜”为话题的同时还要兼顾到材料及提示语中的“爱”。这么理解是对还是错?如果对,那写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珍惜粮食等内容就属于偏题。
可是再研究一下题目,我犹豫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话题作文,命题格式也是近些年颇为流行的:材料+提示语+话题+写作要求。据我对此类话题作文的粗浅理解,材料的作用是引导出话题,它是对话题具体化的例证与形象化的说明。材料与提示语,往往要能够激发考生各种各样的联想,有效地启发考生的思路。材料及提示语一般起一个铺垫性、辅助性作用。通常,只要考生作文与话题相关(话题作文看重的也就是相关性),哪怕只是沾一点边,都不会被视为偏题,可以说基本不存在审题障碍,再加上不限文体,因此普遍认为话题作文较之其它命题形式更有助于考生自由发挥,展现真实水平。这也是近年来中考高考命题者青睐话题作文的原因之一。与传统的给材料作文不同(传统的给材料作文,作文的主题必须直接从材料中提炼、挖掘,并且材料必须运用到写作中),话题作文写作只要和话题相关,或者说不超出话题范围就行,是可以不“理睬”所给材料及提示语的。像上述珍惜粮食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作文你能说不合乎要求吗?要知道他们的行文包括题目中赫然有“珍惜”!是彻头彻尾以“珍惜”为话题的啊!
问题是这个题目中的材料及提示语一点都不发散,指向性是如此的集中而明确,给了考生极其强烈的暗示——写与“爱”相关的内容。考生能无动于衷吗?
我又作了这样的思考:如果我们把这个命题改动一下,比如改成这样:“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会念这样一首诗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它告诉我们,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应该珍惜。其实,环境、时间、友谊……不都值得珍惜吗?请以‘珍惜’为话题作文。”考生的写作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我调查了一部分学生,结果是在这个题目下,以珍惜“爱”为主题的作文要少得多。这就表明,考生是受到了材料及提示语的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还不小。
可是写作话题作文究竟应不应该受材料及提示语的限制呢?之所以把“限制”一词强调,是因为我认为话题作文命题中的材料及提示语所起的作用只能是引导考生拓展思维,而不是限制思维。考生可以只考虑“话题”而忽视“材料”。否则你就直接出给材料作文或者命题作文好了,何必摆个话题作文的样子来迷惑人,把考生搞得云里雾里,举步之间顾虑重重呢?
这让我意识到,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应该引起我们,特别是中高考命题者的思考了。我查阅了2006年部分地区的中考作文题目,列举部分如下:
之一: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白芳礼,天津的一位平凡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18年,省吃俭用、顶风冒雨奔波在街头,把蹬三轮车积攒的近35万元钱,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中小学,资助了近300名贫困学生,而他的个人生活几近乞丐,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他把物质生活压到最低点,却把能量释放到最高度。一年365天,他没歇过一天。如果按每蹬 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这不是神话,白芳礼倾尽所能地把他的光和热洒向了众多需要帮助的学生。2005年9月23日早晨,93岁的白芳礼静静地走了。无数活着的人在口口相传中记住了他——蹬三轮车的老人。
白芳礼老人的事迹曾感动了无数善良的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些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回想一下,你最受感动的人和事是什么?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摘自“浙江省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湖州卷)”)
之二:
有的同学成绩一向很好,可是因一次测试失手,于是懊恼、郁闷、痛苦不堪。临近中考,有的同学的成绩却进步很慢,于是焦虑、担忧,寝食不安。
思考:“你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在题目中的作用是什么?此题写作是不是一定要联系自身的经历?撇开“类似的经历”的作文属不属于偏题呢?
之三:
思考:是不是一定要写自己“经历或看(听)到的事”“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门前的小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大自然的风景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在慢慢长大,父母却渐渐老去;煤油灯成为古董,管道天然气进入厨房,电脑也挤进我们的生活,真诚和友谊被人们重新拾了起来,时尚的春风吹遍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思考:题目中的“在你的生活中,你都看到、感受到了哪些变化?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是否意示着考生必须写自己看到、感受到的“变化”?